【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宣布今年前三季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九點四。由於官方調控通貨膨脹的措施和外部需求減少,中國經濟連續三季放緩,由第一季成長百分之九點七、第二季百分之九點五、到第三季減緩至百分之九點一。但經濟成長雖放緩,仍保持相對穩健,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實現「軟著陸」。
中國極力抑制通貨膨脹,官方採取限制貸款、升息等措施來打壓物價,加上受歐美經濟不景氣影響,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分析師擔心,中國成長動力降低,對債台高築的歐元區和美國的幫助會降低。
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從成長動力和先行指標來看,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表示,前三季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運行總體良好,繼續朝向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盛來運指出,中國經濟成長面對的外部和內部環境日益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九月份中國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十三點八,高於八月份的百分之十三點五,以及經濟學家預期的百分之十三點三。由於主要出口市場不景氣,前九個月的工業生產成長放緩至百分之十四點二。
衡量政府公共設施支出的主要指標固定資產投資,今年前九個月比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二十四點九,成長幅度略低於前八個月的百分之二十五,但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七。
九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比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十七點七,前九個月成長百分之十七。
中國經濟近年來高速成長,但付出通貨膨脹的代價,必須在減緩成長和抑制通貨膨脹間小心拿捏,雖然努力抑制家庭支出,但通膨率數月來一直在百分之六以上徘徊,九月份降至百分之六點一,仍然遠遠超過官方目標百分之四。
而受到中國第三季度經濟成長速度減緩的影響,原油價格十八日在亞洲市場下跌。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因此其經濟成長對原油價格和需求具有直接影響。
紐約主要的十一月交割輕原油期貨價格下挫九美分,來到每桶八六點二九美元;北海布倫特原油十二月交割期貨下跌二十二美分,至每桶一○九點九四美元。
新加坡輝立期貨公司商品分析師柯瓊洋(音譯,Ker Chung Yang)表示:「我認為這是由於中國國內生產毛額下降。由於市場普遍共識是百分之九點三的GDP,結果卻是百分之九點一。市場擔憂中國經濟成長已經減速,將抑制原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