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植物學】植物特性與文學內容——

潘富俊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2011.10.14
2125觀看次
字級

利用植物特性與事物之間的關聯,直接代替所要敘述的本體事物,經常用在文學的表現,修辭學上謂之「借喻」。這是一種形象含蓄、簡明洗練的比喻方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詩詞、辭賦、章回小說中,均不乏以植物借喻生活事物的例子,所比喻的內容意涵,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改變。常見的借喻植物如下:



一、白楊

中國自古即有堆土為墳、植樹為飾的傳統,在先人墓地種植「封樹」。王公貴族種的封樹大都是松樹或柏樹,而一般平民百姓則栽植白楊。白楊樹形高大挺直,分布於東北、西北,極易繁植,秋風一起,白楊葉變黃掉落,入冬後全株彷彿枯死,狀至淒涼,稱為「枯楊」,文人常以白楊形容悲淒景物,或暗示死亡及墳地等意,如《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章回小說描寫墳場,也多以白楊點綴,如《水滸傳》第四十六回的翠屏山有一段:「漫漫青草,滿目盡是荒墳;裊裊白楊,回首多應亂冢」,和前述詞句的淒涼氣氛相似。

二、楊柳

柳與留音同,古人常於送別時折柳相贈,表示心中的離愁別緒。詩文中亦常以柳樹暗示離別,最著名的有王維〈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句的柳即暗示本詩為一首送別詩。用柳來表達離別情境,從《詩經.小雅.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至宋楊萬里〈舟過望亭〉:「柳線絆船知不住,卻教飛絮送儂行」,莫不如此。

三、黃楊

黃楊生長速度極慢,但木材紋理細膩堅緻,是優良的雕刻用材,民間用以雕刻神像、藝術品,也用來刻製印章。古人相信黃楊「歲長一寸,遇閏年則倒長一寸」,由於一般都認為閏年常發生旱災、蟲害或其他禍事,為不祥之年,因此有「黃楊厄閏」的說法。詩文中常用黃楊來表示際遇困頓、時運不濟,如楊萬里〈九月菊未花〉:「舊說黃楊厄閏年,今年併厄菊花天。」生長緩慢的黃楊有時也暗指詩文或功夫沒有長進,如陸游〈春晚村居〉:「身世已如風六鷁,文章仍似閏黃楊。」

四、蒲柳

蒲柳即旱柳,性耐旱,適應性良好,容易栽植,可生長於沙地或河灘、溪流旁,中國各地均有栽植。秋季開始落葉,冬季成乾枯狀;而蒲柳又是落葉樹中最早落葉的樹種之一,詩文中均用其早落葉的特性來比喻早衰或體質衰弱,如白居易〈自題寫真〉:「蒲柳質易朽,麋鹿心難馴」;以及明.錢履的詞〈行香子〉:「蒲柳衰殘,薑桂疏頑。幸身安、且尊前」,都用蒲柳自況。

五、采(採)薇

《史記.伯夷列傳》說「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後死於首陽山。「薇」即今之野豌豆和同屬其他植物,嫩莖葉味道似豌豆苗,可做蔬菜或入羹。中國各地到處可見,自古即作為野蔬採食,逐漸被視為貧窮人家的蔬菜。由於上述《史記》的典故,「采薇」原用以頌揚忠貞不渝的節操,在詩文中則多用來比喻隱居,如白居易〈送王處士〉:「扣門與我別,酤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終南山正綠。」

六、藜杖

杖藜植株高可達三至五公尺,在荒廢地上成片生長。古人取其木質化的老莖做手杖,謂之「藜杖」,鄉間貧苦老人家常使用。藜杖或杖藜常出現在詩詞及章回小說中,而由於持杖者多為老人,故「藜杖」成為老人的代稱。詩人有時會倚老賣老,以「杖藜」自稱,如杜甫〈夜歸〉:「白頭老罷舞復歌,杖藜不睡誰能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