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佛光道場提供
【人間社記者吳志榮、緋緋香港報導】香港佛光道場「環保與心保講座」系列活動,七、八日舉行第四講,禮請《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主講「從金剛經談人間佛教」,細說大菩薩修行的般若生活與法界融和的概念,有兩千信眾聆聽。
《金剛經》是人間佛教菩薩道場的代表經典,以「緣起性空」、「不一不異」的中道思想,剖析眾生以為實在的「我」是「空無自性」的,應發揮「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為我所度」的大乘菩薩精神。
以空性慧發心 可降妄心
心定和尚指出,大菩薩修行須發大菩提心,具大悲心和空性智慧。但發大心之後,如何安住?如何能降服這顆虛妄的心呢?須菩提在經中以此請示佛陀,佛陀回答:「大菩薩發大願度一切眾生,應以『無我』的心去做,如是則心能安住,妄心可以降服。」
「無我」是《金剛經》的重點。從因緣所生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可知一切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是地、水、火、風所代表的骨肉、血液、體溫、呼吸四大所成,一旦這四種物質分離,人就死亡,色身就不復存在。以心意識來說,這個「我」經常隨環境轉變,情緒起伏不定。心常常作不了主,所以「我」是空性,隨緣變化。
心定和尚指「三法印」是印證佛教真理的標準,亦是修行的次第,因「諸行無常」所以我們覺「苦」,因覺「苦」知沒有可以主宰的「我」存在,而了悟「諸法無我」道理;進而不執著於「我」而離苦,最終證悟「涅槃寂靜」,而得究竟安樂。
我們亦可從「十二因緣」中,認識到生死輪迴是由行為決定,若可以依循「無我相」的緣起法則去生活,與人相處,不但自己解脫,也能與眾生一起解脫,成就佛陀境界。
如何從苦中解脫?心定和尚指出,凡有所作皆留痕跡,六根對上六塵,於六識生起分別、感受,再依據第七識的我執而有喜惡的情緒反應,產生煩惱,可見煩惱也是因及緣所成,而因和緣皆是空性,所以煩惱也是空,煩惱即菩提。
心定和尚強調,佛教教人學習離苦,更希望教人學習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自在。若能認識空性,則不會因受重視而歡喜,不受重視而不安煩惱,即能「降伏其心」。
六波羅蜜 應以般若引導
心定和尚表示,《金剛經》主要以行菩薩道為目標,發菩提心、大悲心,體現空性。「波羅蜜」是行菩薩道中,從開始到圓滿的過程,即是度─到達彼岸。行六度波羅蜜應以「般若」引導,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菩薩明白萬法因緣生,故悲憫眾生,不入涅槃,依眾生根性,廣度眾生。菩薩修禪可引生無漏智慧,普濟眾生隨機說法,有很大功德。
最後,心定和尚總結《金剛經》的重點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虛空無所障礙,有「無我」的思想才能大慈大悲,有「無我」的精神才能平等對待眾生。希望大家可以從《金剛經》中,明白因緣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發心實踐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發揮菩薩精神,與眾生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