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新竹縣新埔區一群媽媽,偶然間接觸「柿染」著了迷,她們利用假日研習柿染技術,邀老師演講、上網、購書求知,一心要將新埔柿染藝術發揚光大。
鎮公所農業課長蔡玲慧常帶著外賓參觀柿餅作業,削柿皮的婦女都會警告「小心別靠太近,被柿子汁噴到,洗不掉」。柿農告訴她,拿青柿子削柿皮時,會飛濺透明的柿汁,但沾到衣服會洗不掉。
「沾上洗不掉,就是上好染劑。」她想到有藍染更有「柿染」,和鎮上做代書的鍾夢娟投入研究,也研究「別人怎麼做」,也不斷嘗試各種染法。
如今煮染、冷染、糊染、刷染、套染、蠟染、繪染,媽媽們「朗朗上口」,也知道柿染特性偏紅、偏棕色,加鐵劑可偏灰,染劑多一些還會有角質感,讓布出現立體圖案。她們相信總有一天新埔會引領風騷,成為「柿染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