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章報導,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因為大量毒海星的生長,而使珊瑚快速白化死亡。毒海星的「毒」是根據牠具有使人紅腫疼痛的劇毒而得,又因長有形狀有如皇冠的長棘,故又被稱為棘冠海星,學名叫作Acanthaster planci。
雖被冠以「毒」名,在自然界裡牠還是有天敵或剋星存在。物物相剋,這樣就不會大量增長,導致珊瑚礁生態的不平衡。而牠在自然界的剋星有:大法螺、油彩膜蝦與蘇梅魚等等。
為甚麼會有大量的毒海星產生,以及珊瑚白化死亡現象呢?這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囉!一件事的成就,必定有一些因素先作用,才會有後來的結果。如果是大自然的災害所成,它一般橫掃過時,全部生物都會被牽涉進去,不會惟獨毒海星倖免。
那又是甚麼原因造成珊瑚礁生態的破壞呢?個人想到幾個因素可讓大家參考:一、海域的汽油汙染;二‧海域的廢水汙染;三、天敵的數量減少;四、珊瑚礁生長速度緩慢;五、氣候的暖化。
由於海域活動頻密,大量的遊客需要大量汽艇穿梭運載,使原本潔淨的海域蒙上油跡。加上島民與旅客日常生活上的飲食、洗刷和排泄的廢水流入海域,使得喜好清淨水質的生物,漸漸消失滅跡。
記得十多年前有位海島管理員與我分享他的感慨:「住在島上幾年,發現觀光旅店區域、對岸小島的珊瑚礁,漸漸被一層乳白色的油脂覆蓋,變成一片死氣無生機的海域。」為何會這樣子呢?是單純的廢水造成,或是浮潛泳客身上所塗抹的防曬油累積呢?
來自各地的遊客有各式各樣喜好,若無法規管轄,海域生態很快就被破壞。即使有法令也不能倖免,一天只要有一個人違規,將毒海星的剋星──大法螺或油彩膜蝦隨便拿走一隻「當紀念」,毒海星就可快速增加,最後加速珊瑚礁的白化作用。
珊瑚礁的生長速度,一年生長只有幾公分。每年除了受到季節風的大浪沖刷,造成破壞外,還有不善游泳的遊客不小心的踩踏,更減緩珊瑚礁的復育。如今面臨氣候暖化現象,這是否也對珊瑚白化也有影響呢?
毒海星的劇毒可不是鬧著玩的,只要我們皮膚接觸到,其紅腫可以痛上兩天。所以潛水員在清理毒海星時,手上拿著長鐵夾,彷彿似劍神在空中使劍,集中心力小心翼翼的將躲藏在珊瑚礁裡的毒海星收集與放進網裡。
大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能否保持,往往來不及人算,但我們也不能藉此而消極不理。當我們知道可能有這樣的現象後,更要積極去防範其發生。從因果上來說,知道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之間的關係後,不消極處之,而是先改變我們原有的態度,跳脫原本的框框,放下自我,積極去面對問題、解決並預防它再次發生。這就有如佛經典故中「不受第二支箭之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