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辛苦奉獻 應有合理工作環境 惟不適任者影響甚巨 須有輔導解職制度 避免親師生都受傷害

今天是教師節,據一項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的老師覺得壓力大,而且老師組工會後,勞動節、教師節都沒有放假,因而有人認為,老師辛苦奉獻,應幫助他們爭取更合理的工作環境與權益。
但從媒體三不五時報導的教師體罰、情緒失控等問題,我想,不少家長也想知道不適任教師該如何處理?
據心理學的社會怠惰理論,組織裡必定有害群之馬,縱然數量極少,還是很可怕,組織必須建立篩選制度。
我相信不適任教師是極少數,但仍需要輔導、退場機制,但並非一股腦兒的排除,應依據個別教師的情況與症狀,給予不同的處理。
老師是非常特別的工作,成敗影響學生未來人生,孩子若被不當體罰,將留下一輩子難抹滅的陰影,而據筆者長期觀察,許多被貼上不適任標籤的教師,只有極少數真有偏差行為或不適任,絕大多數情況是在面對學生時,因教師的角色與個人本我性格的緊張,所產生的認知失調,加上一時情緒失控而犯錯。
當然造成情緒失控的原因很多,如工作進修兩頭忙、頑劣孩子增多、怪獸父母變多、行政工作太多,校園人口密度過高所帶來的壓力等,但重點是,在這個遠比過去重視個人隱私與人身獨立自主的時代,老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成了某種的服務業,在工作中付出相當程度的情緒勞動,如必須保持高EQ面對同事、學生和家長,與過往的老師角色差距甚大,有不適任教師乃屬必然之事。
教育主管機關應從制度面幫助不適任教師,而不是出了問題才補救,將問題個案化,而不通盤檢討制度缺失,導致問題重複出現,使親師生三方都受傷害,彼此逐漸失去信任,讓問題更加嚴峻。
因此,教育高層或民間團體在為教師爭權益時,也該考慮孩子可能受到的影響,除了教師篩選與淘汰機制應從嚴,補救措施也要完整配套,例如,若年資符合退休或優退資格,應強制優退或優離,若是年輕教師,則可啟動輔導機制(或建立強制留職停薪制度),讓他們暫離教育現場,或進修或尋找專業諮商輔導解決問題。
設置不適任教師的稽核、輔導、再進修、優退與解職制度有其必要,教育主管單位必須拿出魄力,不能因教師團體的工作權訴求而推遲,否則受害最深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