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覺勤 圖/宗原
「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秖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此詩是李商隱寫的,詩中沙彌即指自幼出家、悟性高超的悟達國師。

悟達國師(八○九—八八二),法名「知玄」,字「後覺」,唐代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俗姓陳。自幼喜見佛像僧人,七歲時,每日至鄰村「寧夷寺」聽法泰和尚講《涅槃經》,聽著聽著,彷彿知瞭前世因緣,一夜夢見寺裡佛祖以手摩其頂,醒後,即向家人請求出家,但一直到十一歲,家人見其志向堅執,才同意他隨法泰和尚出家。
聰穎過人、志氣沖天的沙彌知玄,不久就能講經說法,十四歲那年便開講《涅槃經》,前面李商隱的詩作,即為紀念此事所作(李商隱,是唐文宗時一代文豪,仰慕知玄法師,據說後來還執弟子之禮。)
兩年後知玄於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升堂說法,欽慕其德風而來者數以萬計,聽者莫不駭讚其慧,自此聲名遠播,蜀人不再稱他法師,或呼他沙彌,皆改稱「陳菩薩」。
又幾年,這位陳菩薩在「淨眾寺」的辯貞律師處圓受具足戒,續隨安國信法師學習唯識論,兼學內外典。
爾後出四川、下長江、歷荊州、入長安,開始弘法利生的志業,但常於講經說法時慨嘆自己四川鄉音太重,經文難述,為此,他特別至象耳山持誦〈大悲咒〉,而感神僧於夢中將他舌頭割去,換上另外一個;翌日,語音即變,講經無礙。
宣宗時,受詔於大內講經,並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懿宗登基後,極欲振興佛教,迎請知玄大師與外道辯論,獲大勝,「知玄」之名彌高,蔚為佛教領袖,懿宗也愈加尊崇,親臨安國寺賜金絲鑲龍鳳花紋「沉香寶座」,座高二丈,並敕封為「悟達國師」。
但受封號後,考驗也即開始,國師一日升堂講經,因不慎撞到「寶座」,傷口潰瀾竟惡化成人臉形貌的爛瘡(人面瘡),每天需要餵食,且痛徹骨髓,群醫也束手無策。
一天,國師憶起在長安京都寺院曾遇一全身長有惡瘡的病僧,味臭難聞無人敢近,唯有他自動照料,病癒話別時特別叮嚀:「感謝照顧,今後若有難解之事,可至四川彭州九隴山找我,山上有兩棵大松樹為誌,我叫迦諾迦。」
於是悟達國師刻不容緩的動身前往西蜀入九隴山尋找僧人。因山路難行,莽莽蒼蒼,正不知如何行走,卻遙見山腰處兩松並立,高聳入雲,心中大喜,快步向前,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僧人已在寺門笑迎。兩人相見欣喜,國師述說罹人面瘡之苦,僧人安慰:「翌日巖下泉水洗濯,即能痊癒。」
隔日清晨,僧命一孩童帶路到巖下清泉之畔,國師才一伸手想掬水清洗,不料人面瘡竟開口說話:
「且慢!先不要洗!您可知西漢史書裡記載的袁盎與晁錯?你就是袁盎來轉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戒行清淨,護法時刻在旁護佑,使我無法下手。
直到最近你因受皇上恩寵賜沉香寶座,心生貪愛、傲慢之念,我才有機可乘,而能附著你身。現得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從今以後不再與你冤冤相纏了。」
悟達國師聽後,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悶絕過去;待甦醒時,膝上的人面瘡已不見蹤跡。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寶殿,也已無蹤影。
悟達國師因感蒙迦諾迦尊者垂慈,替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此廣大恩德,便在該處結廬,懷著懺悔感恩心,著述了一部懺法,也就是我們現今道場常啟建的《慈悲三昧水懺》,乃取尊者以三昧法水洗人面瘡,解宿世冤業為名的。
十世之冤仇,仍逃不過因果的報應,可知任何善惡行業,甚至一念的慢心生起,都不可輕忽啊!
悟達國師因早晚精進禮誦懺法,臨命終時,預知時至,世壽七十三,僧臘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