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曾說過:「我首先是一個人,第二是音樂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這話影響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至深,他近日獲頒「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其終身成就受到推崇。
得獎得不完,每年超過一百場世界巡演,馬友友獲得過十五次音樂界的奧斯卡及葛萊美獎,美國總統布希親自頒發「國家藝術獎章」,還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歐巴馬總統的藝術和人文委員會代表。二月也才從歐巴馬手中領取自由獎章,馬友友是唯一受獎的華裔。
在法國出生,在美國成長,四歲的馬友友得到音樂教師爸爸一把小型大提琴,讓他墊著三本電話簿開始猛練,五歲時已能夠拉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十七歲演奏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
外型看似聽話又用功 ,其實馬友友在少年時期做出許多瘋狂而愚蠢的舉動,常在餐桌上呼呼大睡,進入哈佛,除了音樂之外,他還選修生物 社會學及德文,研究杜斯朵也夫斯基的作品。哈佛的教育使馬友友如同脫胎換骨,他潛心哲學,愛上書法及下棋,喜歡讀塞班提斯的唐吉哥德。
在音樂方面也受到哈佛校風很大影響,他不但演奏卡巴列夫斯基與芬玆的大提琴協奏曲,並且把布拉拇斯的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改編成大提琴曲。
著名歌唱家愛麗森‧克勞絲有感而發說:「能夠和馬友友的藝術才華相提並論的只有他的善良和慷慨。」
善良的天性遺傳自媽媽。六歲的時候,他拉琴讓媽媽聽,同一首曲子,有多種不同的拉法,然後問媽媽:「妳喜歡哪個?」媽媽告訴他,「我喜歡Simple(簡單),Simple永遠是最好的,不要複雜,自然最好,因為我們中國人講『中和』、『中庸之道』。」
這番話帶進琴藝中,馬友友苦練技巧,漸入佳境,大提琴好像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能夠運用自如地表達他的思想和情感,就像媽媽用歌聲表達自己一樣的自然。成名後,馬友友創立了「絲綢之路」樂隊,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為他們提供發展的機會。
年年得獎,實至名歸,馬友友琴藝傳揚全球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