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生命的學習歷程】 喪親者的哀傷輔導

姚建安 |2011.09.08
853觀看次
字級

我們病房曾照顧一位近九旬末期肝癌的老人家多時,他年近八旬的太太在老伴安詳捨報往生後極度的哀傷,每天都花近一個小時打電話給醫療團隊成員訴說苦處,剛開始大家還可好言慰藉,但是每天重複的訴苦內容讓團隊人員逐漸失去耐心,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最後在一次家屬哀傷輔導大會中,讓她盡情陳述其思念與失落的哀傷,大家分享哀傷的調適經驗後,才真正讓阿嬤放下哀傷的循環與自責。

失落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任誰也無法隨意類比或強迫立刻撫平,我們無法預料失落會造成一個人在生活及心理上多大的痛苦,但哀傷的情緒會不斷的打亂生活的節奏,造成一團慌亂,甚至讓人懷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何在?當事者經過情緒的痛苦掙扎與思緒釐清後,方知惟有提出勇氣面對與處理失落的內在,經過療癒後才能繼續未來的人生。

哀傷的爆發力就像是核彈一樣,讓人驚懼又無處可躲,當它沒有適當處理或被扭曲誤解時,會形成一股驚人的破壞力,甚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所以當我們在極度哀傷的時候,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健康,受到打擊後的悲痛往往需要時間來治療,再度恢復正常生活步調所耗費的時間,也許會比預期的來得長,但這並不表示哀傷會成了一種病。從哀傷的痛苦中復原,本就不像從感冒中痊癒一般,更不用說只消極地等它消失。

為了揭開悲傷與失落的神祕面紗,談論哀傷不再是個禁忌。如果我們視哀傷為經歷失落所產生的正常反應,我們可用自己的節奏和經驗去感受它,而不需要認為自己是個弱者或是自我苛責做得不夠好。如果我們能了解到它不再是個禁忌話題,我們便可將憤怒和苛責放到一邊,而去面對一切難受情緒,那麼哀傷才有療癒和轉化成助人的機會。

如能做到這些就是為自己在經歷失落後的復原行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下)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