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逛完百貨公司順便到地下美食街解決晚餐,只見一位中年人眼神四處亂飄,初始我以為他在等朋友,後來才知道他在等別人用餐完、服務人員未收拾前,把餐盤內吃剩的食物全掃進肚子。這一幕從此揮之不去,是什麼原因讓他飢不擇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後來我有機會站到第一線接聽求助的電話,發現台灣有憂鬱、自殺傾向者相當多,最近有一對母女留下十元自殺的新聞讓人震驚,台灣幾乎天天上演類似的悲劇,每每求助者都會低聲下氣:「我…我該怎麼辦?」我常公式化地告訴對方,可以找醫師談談、放鬆心情別給自己太大壓力,或者到全國就業e網看看等。
有一次一位求助者生氣了:「你們都說的很好聽,可是,我失業五年了,你們說的我都知道,也都努力過了,問題是沒錢就是沒錢,我連下一餐在那裡都不知道?你們都救不了急,唉!一角逼死英雄漢啊!」這讓我再度想起美食街那一幕,被轟的我直想哭。
我們的自殺防治機制、安心輔助計畫、就業輔導機制等絕不比他國少,但是提供的輔助申請要得到實質的救援,卻限制重重、遙不可及,我們總愛擺個空中閣樓給每天都填不飽肚子的失意者,讓他們在一次次希望及一次次失望中,獨自咀嚼生命的沉重,直到失去耐性,每每有自殺新聞時,相關人士總愛說,我們正要去了解,可惜一切都太遲了。
明明(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