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慎終追遠原本是提醒人們不要忘本,後代子孫善盡做人本分,虔誠念佛回向,祝福祖先早日回歸彌陀淨土,才是對祖先最好的報答,為什麼演變至今,卻是將祖先局限在一個小小的神主牌位裡?
福報禪師答:佛教重視「心」,也宣揚「緣起性空」的教義,但要真正了解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體證與修為,因此一般粗淺認識佛教的人,便會以「心」存善意就好,不用信佛,或以「既然一切皆空,那也不要太著相」來反駁學佛。
為了解決這些懷疑與問難,於是佛教有了各種方便法門與設施,但人們又常把這些法門和設施,以自己的立場扭曲解釋,例如早期有人到佛光山,看見大佛城四處林立的佛陀聖像,便批評只是一堆水泥而已,星雲大師聽到,回說:「我在這裡幾十年,天天看到的都是佛,沒有看見水泥。」
祖先牌位的問題也一樣,牌位的用意在方便子孫行孝道、睹物思人,追思的是先人生前的德行,有潛移默化的功能,應該從這層意義上去看待牌位,而不是一味探討牌位的作用。{194}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歡迎讀者e-mail至mtn11@fgs.org.tw,或傳真(02)87871190詢問,福報禪師將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