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樂音聲輕快,令人聽了不禁隨著起舞;但沮喪哀傷的人聽了,卻更讓人觸景傷情。
有的音樂低迴沉鬱,適合傷心人的情懷,卻仍可能使旁人也心酸起來。
唯有鐘聲,沉斂、幽遠,可以「上徹天堂,下通地府」,更能讓躁動的心得以寧靜,傷痛的心能得安撫。所以,無論是姑蘇城外楓橋下客船中的旅人,或是米勒筆下夕陽中祈禱的農民,百千年來,鐘聲廣受大眾喜愛。
東方寺院的暮鼓晨鐘,西方教堂的禮拜鐘,不約而同地,撫慰了旅途飄泊、終年辛勞的人心。
在《緇門崇行錄》有一則〈叩鐘拔苦〉的故事:隋朝大莊嚴寺有一位智興法師,在寺中負責扣鐘。大業五年的一天,寺中同參三果法師的嫂嫂,帶著十疋絹前來,指名要供養智興法師。
原來三果法師的兄長病死,嫂嫂夢到丈夫訴說:自己死後墮入地獄受苦,幸好大莊嚴寺敲鐘,鐘聲響徹地獄,自己也得以解脫。為了報恩,便吩咐妻子以絹十疋供養敲鐘的智興法師。
洪亮、綿長的鐘聲,能跨越宗教、地域、族群。懷抱慈心悲願的大德,以鐘聲解除眾生的苦難。而聽到鐘聲的我們,則應將此刻的感動保存、散播,讓敲鐘人的慈心悲願,輾轉傳播。愛與和平,必能普及人間。(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