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生命的學習歷程】病情告知的藝術與技巧

姚建安 |2011.08.10
1203觀看次
字級

文/姚建安編按:末期照護已成為世界各國醫學界的主流,生命教育也是關係每一個人的重要課題,日漸受到重視,因此本報特邀專家執筆,開闢「末期生命的學習歷程」專欄,有系統的介紹生命教育課程,加強社會大眾的認識與理解。

八十歲的張爺爺因為腹脹、黃疸、食慾不振,三個月前剛被診斷為末期肝癌,家屬曾不小心對他透露病情,爺爺竟然拿刀子猛刺自己的肚子想一死了之,還好家人及時發現並且強力阻止,才避免悲劇的發生,但從此家人再也不敢對病情提到隻字片語。

最近一個月來,他雙下肢無力,只能躺臥在病床上,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經侵犯大範圍的脊髓,預估存活期不超過三個月,且接續會發生解尿困難和無法排便等嚴重的失能情況。張爺爺因此陷入極度憂鬱,家人十分擔心卻束手無策,醫療團隊討論後認為病情告知是首要處理的議題,然而家人因先前病人自戕的事件卻極力反對,執行層面陷入兩難的情境……。

傳統上,華人文化忌談與「死亡」相關的議題,加上「家族」觀念扮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病人的病情進展到末期時,家屬常要求醫療人員隱瞞或部分告知病情,醫師往往也會順著家屬的請求而未告知病人實情,導致病人不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甚至連死之將至都被蒙在鼓裡。

末期病人常在醫護人員或家屬「善意隱瞞」的過程中,病況急轉直下造成意識不清而喪失「生命自主」的機會,不僅沒機會參與末期醫療決策,也讓遺族留下很大的憾恨和罪惡感,常讓人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無限唏噓。

透露壞消息是末期醫療照顧相當困難的任務之一,需要不斷演練才能駕輕就熟,掌握病情的節奏,真正達到助人的目標。臨床實務上,醫護人員礙於家屬的強烈請託,或擔心發生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往往不願意主動告知末情病人實情,容易讓病人產生猜測病情的「不確定感」或「焦慮感」,甚至抱著不切實際的希望,一頭栽進「追求治癒」,無法做好死亡準備,甚至導致「無法交代後事或完成心願」的遺憾。(上)(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