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寫著,由於社交網路普遍,今年秋季開學,愈來愈多美國大學新鮮人依據「臉書」上呈現的資料,入學前先挑好他們未來的宿舍室友。正因為「臉書」這樣的社交網站資訊量十分充足,包括休閒愛好與興趣,包括出身的家鄉與來自的學校、包括過去曾與什麼樣的人為友等等,據此挑來的室友多半相處和樂。
想來是趨勢,愈來愈多美國大學也允准新生這麼自行配對。對學校來說,學生依網路資訊先選擇自己的室友,省去不少宿舍裡的爭端,帶來管理上的便利。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學生自行選擇室友,挑的常是容易相處的類型,而生活上彼此合拍,直覺多是找與自己相像的那種人。有的新鮮人,包括對方喜歡做什麼運動、看什麼電視節目,連偏好的牆壁顏色等等,都事先在社交網站上弄明白,然後再考慮室友的可能性。
有的女生,甚至對方的體型都揀一揀,室友要有相近的衣服尺碼,腳的大小最好也一樣,這樣,外出時,衣物鞋子可以互通有無。
這確實帶來許多便利,也多少輕減了新鮮人與陌生同學共居一室的心理衝擊。對照起沒有網路的時代,當年宿舍裡需要比較多的彼此適應吧,但反過來看,那樣的無可選擇,把很不一樣的新鮮人隨機放入一間寢室,在人生還可以塑型的年齡,其實,提供的未必不是擴大人生視野的機會!出社會後,人際關係由社經地位所圈限,而當年一間寢室裡朝夕相處,卻有機會打破許多藩籬,因之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與出身完全不同的人結為好友。
其實是一項隱喻:藉由無垠的網路,人的視野必然會更寬廣嗎?或者網路帶來的便利是一刀兩刃,各種先擇的條件之下,也有可能是任由更多的我執滋生,反而在物以類聚的環境裡互相取暖,於是佛經上說的「分別心」愈形熾旺,結果是階級的壁壘更加分明,不同出身之間的隔閡更難以穿透。
世界是愈來愈開放?愈來愈平等?還是愈來愈閉鎖?愈來愈隔絕?在網路時代,一些攸關未來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想一想。
另方面,很令人好奇的,有了各種鉅細靡遺的社交網路,過去人生的紀錄,是不是也因而更為僵固?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想知道一個人早年做了什麼,對著電腦飛速移動滑鼠,過去的紀錄就在分秒之間現形。目前,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開始有自己的「臉書」,孩子們從小到長大,其間一次又一次的情感經歷,包括與前男友、前女友的嬉遊照片,包括曾經對人對事種種不成熟的議論,都牢牢掛在網上(即使大力刪除也還是有遺漏的角落)。人人好像腳上綁了紅線的信鴿,初次見面互動前,已經可以從網路上「搜索」到所有的過去,因之也可能先入為主,有了更刻板更固定的印象。人人拖著過往的網路軌跡,比較起來,網路新人類的人生比前個世代倒不一定更為輕盈。
包括一個人曾經的無心之失,想讓自己有個全新的起點,那樣的紀錄卻如影隨形地跟著……,在未來的時代,重新開始是更困難還是更容易?人生究竟是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凡此種種,值得我們繼續這趣味的頭腦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