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迫促期待一項目標,遂產生一種趕快到、馬上好、搶時間、不耐等、怕落後、要超越等等的焦急情緒,然後湧現在表情和動作上的形狀,這就是急態。
每個人都曾經表現過急態,只是際遇不同、身分各異,所流露的急態有所差別。例如從孩童時想方便而找不到廁所時的表情,到成年後碰到同樣遭遇時的窘況;以及上學時害怕遲到一路拚命奔跑,到上班參加重要會議沿途遇到塞車時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都體會過這種急態。
急態的來源有兩方面,一是外在時空事物的壓力造成,二是個人的性格修養所致。如果性格急躁,再遇上外在壓力,那就如同火上添油,一發難以收拾了。
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有人遲緩謹慎,講話慢條斯理,做事一板一眼,火燒眉毛、水淹足踝,也不會著急;有人卻天生急性,遇事不加思考,僅憑直覺感受,說風就是雨,驀然發脾氣,沒有耐心,經常暴跳如雷,這種急態,結果大多是尷尬收場,狼狽不堪。所以《菜根譚》有句云:「躁急則昏,靜極則明。」
我們形容急事常用「火燒屁股」、「燃眉之急」等成語,表示刻不容緩、危在須臾、水火無情、來勢猛速,委實急切。《五燈會元》卷十六有言:「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原來「火燒眉毛」這句成語,乃出自佛言。
急態的反面是和緩,凡事緩則圓,圓則通順。我們看溪中小石,被流水緩慢沖刷,形成鵝卵狀,圓滑可愛;如果用炸藥爆破,每塊都成稜角碎石,尖銳可怖,所以古人主張「急事緩辦,緩事急辦。」為了免掉急中有誤,忙裡有錯,不如緩慢才周到,慢工出細活。
常聽俗言「皇帝不急太監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事人都不著急,第三者在旁急個什麼勁?
原來滿清宮中制度:嬪妃夜裡陪皇帝睡覺不得超過一定時辰,由敬事房的總管太監掌控,時間一到,太監就在房門外叫:「是時候了!」要進去把嬪妃揹走,可是皇上常常不回答,太監在門外就乾著急,因為如果皇上超過時辰,是違反祖制犯了淫名,那太監是會被判刑的,怎能不急?
急態的人往往只知急功求利、急於成名,急欲完成,而忽略了任何事物都有循序漸進的流程,怎可一蹴而成?「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急態的寫照;而「欲速則不達」這句成語,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對性急的人來說,是明知故犯,不予理睬的。
近來,中國大陸人民被國際報導成是「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說他們是最愛快速、瘋狂刷新、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刻可取、交通最好是高鐵磁浮和飛機、做事最好是馬上名利雙收、結婚最好是現房現車,還要閃婚閃離、排隊最好往前面插隊、辦事最好走後門馬上辦、洽商一言不合就吵架。像如此只爭朝夕、只顧自己的急躁風氣,社會焉得安寧?民風怎能淳樸?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大家都慢吞吞、懶洋洋,豈不成了一灘爛泥漿?明代劉元卿《應諧錄》載:「於嘽子與友連床,圍爐而坐,其友據案閱書,而裳曳於火,甚熾。於嘽子從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禮而致詞曰:『適有一事,欲以奉告,諗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則與人非忠。惟君假寬,能忘其怒,而後敢言。』友曰:『君有何陳?當謹奉教,』於嘽子復謙讓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時火燃君裳也!』友起視之,則毀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緩如是!』於嘽子曰:『人謂君性急,今果然 耶!』」
像這樣急驚風遇到慢郎中,一個太急躁,一個太迂腐,火都燒上身了,還要先請問可講嗎,可見過與不及,均非所宜,所以急緩之間,都要拿捏分寸,當急則速,當緩則慢,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