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距今約三千年的白守蓮岩棺,二十五年來默默存在於台東縣藝文中心前,不過長期以來缺乏保存機制導致風化,昨天已運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史前館研究人員葉長庚表示,台灣的岩棺並無喪葬用途,目前全台有十多座岩棺,但台東這座是「唯二」保存狀況較好的一座。
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指出,岩棺出自東海岸成功鎮白守蓮遺址,二十五年前白守蓮遺址附近開闢產業道路時被發現。過去岩棺是東海岸阿美族人祈雨的祭物之一,而白守蓮遺址是東海岸岩棺分佈最密集的地方,被視為麒麟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不過當地岩棺不是被敲破,就是被帶走,如今竟然沒有任何完整保存的。迄今也無人得知為何阿美族人會以敲破岩棺方式求雨。
葉長庚指出,岩棺在日本是用來充當棺材,但台灣卻是部分原住民祈雨的祭器,發現岩棺時,也沒有發現任何骨骸。目前全台有十多座岩棺,但以台東白守蓮岩棺和台灣博物館前岩棺狀況略佳,還能比較完整保存,其他岩棺破損情況較嚴重。
文建會文資總處人員表示,經過二十五年的風吹日曬雨打,白守蓮岩棺外表都是青苔,有酸化、風化問題,若不處理,日後恐怕也會毀壞,所以去年九月指定改由史前館接手,「會先利用雷射清苔,然後慢慢回復它原來的風貌。」
文資總處將於十日起,開辦八場、四十四堂相關課程,讓有心考古的民眾,了解岩棺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