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老人家,兩年多前,當妳打電話跟我說:『我兒子被診斷出罹患惡性腫瘤』時,妳記得我當時跟妳說:『我要去妳家了解一下。』」
「我記得。」
「其實,我當時並不敢一個人去妳家。」
「為什麼?」
「因為我也會害怕,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妳跟妳兒子,還有我自己的哀傷,到現在,我都還很清楚記得當時心裡的那種害怕面對,只想逃避的感覺……。」
「面對接踵而來的傷痛,真的很難……。」
「尤其是關係愈親近的人,愈是沉重,愈是不知怎麼辦?」
「嗯。」
「而且,萬一街坊鄰居裡面,假如又有愛說人八卦、論人長短的,豈不更累人?所以,我覺得妳的公婆,不讓幼孫的後事回老家辦,其實是逃避。」
「對,應該是在逃避。」
「可是逃避是面對重大壓力時,暫時得以救命的本能,這表示忍耐已經到達極限了。」
「我曾經也想通這個道理,但是還有些情緒需要宣洩一下,其實我後來已經不再怪他們了。」
「妳真的好棒,在自己能量這麼低的情況,還設身處地、體諒老人家的難處。」
「其實,當我決定不再介意他們的做法之後,反而讓我自己輕鬆許多。我更體悟到,與其想改變別人的想法,或調整別人的感受,倒不如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
聽到阿灡的心情已經釋懷後,我們開始認真的談論,關於未來阿灡兒子後事準備的相關事項,討論告一段落,掛電話之前:
「阿灡,辛苦妳了,我想透過電話給妳一個『遠距擁抱』。」
「謝謝,我收到了,而且我也感受到你充滿能量的光環,已透過電話線傳到我們家裡,哈─哈─。」阿灡邊笑邊掛上電話。
註:處在哀傷階段的家屬們,會有想法上的不一樣。常因為彼此都忙於處理彼此各自的哀傷,而無暇理解、體諒其他親人的感受。但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和錯,而是有沒有互相了解?像本文中的媳婦在冷靜的沈思後,理解到失去親人的痛,不僅只是她有,還有兩個老人家也很痛,而且更因為年老力衰,無法挽回或改變而加倍難過。這時如有專業的陪伴,能協助病家對於彼此互相不理解的地方加以澄清,則可避免更大的誤解,並讓家人轉而彼此扶持,共同走過傷痛。(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