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佛光大學的網頁,映入眼簾的,除了佛光大學美麗的校景圖片外,就是一排醒目的「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字句,這是當初佛光大學設校,星雲大師對佛光大學最大的期盼。
有許多上過佛光大學網站的朋友經常會問:「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到底是甚麼意思?」數月前,教育部校務評鑑小組到校,也問:「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到底有何意義?貴校到底如何落實大師對貴校的期盼?」相信有相同疑問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事實上,當我決定到到佛光大學承擔校務的工作時,即著手蒐集佛光大學的相關資料,對「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也充滿著困惑,當此科技進步、社會繁榮、大家一片求新求變之時,為何星雲大師期盼佛光大學的設立,要能使「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傳統書院精神再展現」到底有何時代的意義?
傳統書院在我國社會的發展已有極長遠的歷史,在唐末已開始萌芽,而在宋朝、元朝發展鼎盛,如江西盧山白鹿洞書院、河南商邱應天府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等,都是著名的書院,在明清時期已非常普遍,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
縱觀傳統書院,大都具備以下的幾項特性:由大師提倡、在風光明媚、遠離塵囂之處設置;聘名儒宿學、自由講學,招生授徒;師生朝暮相處,共同生活、共同治學;人文氣息鼎盛,講求身教、禮教、言教,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
印證上述的特性,佛光大學由星雲大師呼籲百萬人捐資興學,在礁溪林美山設立,白天遠眺龜山島、太平洋,晚上俯瞰蘭陽平原夜景,與過去著名書院的設置,地理位置條件完全相同。而佛光大學學院、系所之設置,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全校充滿了人文氣息,在校生師比僅十七比一,小班教學的條件下,師生密切互動,親密相處,共同生活、共同治學、共同成長。
在師資條件方面,佛光大學的教師幾乎都有博士學位,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有頗高之成就,如不久前教育部為鼓勵大學教師教學研究,特別設置「彈性薪資制度」,在全台五百多位的申請者中,遴選二十八位,其中人文類僅有五位獲獎,而佛光大學就占兩位,可見老師優秀之一斑。
佛光大學的設校條件,大體已符合傳統書院的特質,然而,要重現傳統書院的風貌,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的運作與成長,師生如何共同治學,如何提升人文的氣氛,如何能兼重身教、禮教、言教,如何落實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當「學術家族導師制度」逐步推動,「生命、生活、生涯」的「三生教育」日漸上軌道,「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風行草偃,培育有「品德、品味、品質」的年輕人指日可待之時,傳統書院風華再現佛光大學,確實已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同學們來到佛光,置身在這裡體驗傳統書院的學風,變化的不只是對知識內涵的提升,更是一種佛光人氣質的形貌,「您很佛光哦!」將成為時代的新語言,而這就是書院大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大師會堅持這個辦學的理想,佛大的師生也將永遠傳承這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