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彰化高中二年級學生施中右、林昱安、蔡卓忻,打了一年半的水漂,來研究水漂彈跳的最佳模式。他們以「水漂的物理現象之研究」主題,參加二年斯洛伐克國際科學博覽會(ESI)),昨天獲得「物理與太空科學」科別的大會獎。
今年的科學博覽會共有六十多國、八百五十六位學生、四百一十七件作品參加,參展科別包括「物理與太空科學」、「生物」、「電腦科學」、「地球科學」等十三科別,每科別只有約四分之一作品能獲得大會獎殊榮。今年的「物理與太空科學」科別共有十九作品參賽,僅五作品獲大會獎。
兩年前,蔡卓忻、施中右、林昱安因看到打水漂的金氏紀錄影片,水漂能彈跳五十一下,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動手製作不同錐度的水漂,並自行開發近景攝影及相片分析技術,來進行測量分析,試圖找出最佳模式。
三人足足打了一年半的水漂,用壞三個木製發射器後,最後發現,錐度五度的水漂彈跳次數最多,且可產生明顯的滑行現象。
林中右表示,太空船返回地球及快艇航行的原理,就如同打水漂;以太空船為例,返航時,切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大,會摩擦燃燒,角度太小,則可能彈出大氣層;快艇也是如此,與水面的角度太大會劇烈跳動,角度太小則航行速度會降低;打水漂的實驗結果,有助改善太空船、快艇等交通工具的航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