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什麼樣」的人比「什麼地方」人重要 「新」台灣人不是「那些人」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2011.07.21
1238觀看次
字級

(一)李登輝高喊「新」台灣人

《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天下文化」今年三月出版),一書中介紹了多位重要人物如王雲五、胡適、張君勱、張大千、李方桂、傅斯年、星雲大師、楊振寧,或許很多讀者不清楚他們是「什麼地方」人,但很想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正如三年前歐巴馬參選美國總統時,大部分的民意是:他「來自哪裡」不重要;他要「帶我們去哪裡」才重要。

在開放多元的台灣,「省籍情結」已愈來愈淡忘;但碰到選舉,又會隱隱約約地死灰復燃。因此,我不得不再重複地倡導「新」台灣人。

先回顧一九九八年一段場景。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馬英九與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對決。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在投票前夕造勢大會中,高亢地拉起馬英九的手,宣稱他是一位「新台灣人」;並且大聲疾呼「不要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台灣過去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奮鬥的成績,我們都是新台灣人」。這一晚留下了台灣族群融合最美麗的光輝!一位擁有強烈悲情的老台灣人,已自舊有的意識形態中破繭而出。(可惜在政治算計中,祇是曇花一現!)

(二)「新」台灣人的特質

二十年來,我對「新」台灣人的期許,充滿熱情,曾有過多次描述:「新」台灣人大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在台灣出生、受過良好教育的一代─—除了台灣人,還有外省人的第二代(或者他們更自認是本省人的第一代)。六十歲似乎是一個分水嶺。他們命運共同的基石不局限於同一種方言、同一個省籍;更在於同一種文字、血統、文化,以及同一個夢想。一九九四年九月《遠見》雜誌一百期時,即以「新台灣人」為專題。

「新」台灣人也因全球化的腳步,使島嶼性格提升為海洋性格─—包容、寬大、擴張、開放。「新」台灣人的理念中,已釋出了排他性,吸收了族群融合的包容性。「新」台灣人的價值觀─—熱愛本土、深耕本土;迎接世界、接軌世界。

他們不是政治狂熱者,但關心公眾事務;不一定有巨大財富,但熱心公益活動;不一定有高職位,但是勤奮、守法。他們憂慮下一代教育,貧富差距,企業社會責任,社會紀律喪失,政治人物腐化……。他們就是一個進步社會中必須要擁有的中產階級。

在兩岸關係上,多數會贊同「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他們可以認同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甚至也投入「經濟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拓),但無法認同大陸當前的政治體制。

(三)「新」台灣人不是「那些人」

只要是民主社會,就會有形形色色的「那些人」。他們的存在,證明了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但也帶給沉默大眾的焦慮。按照我的描述,「新」台灣人不會是「那些人」:

不是那些政客,擅長漁翁得利。

不是那些民代,擅長興風作浪。

不是那些媒體,擅長捕風捉影。

不是那些名嘴,擅長信口開河。

不是那些官員,總是缺乏擔當。

不是那些富豪,總想占盡便宜。

不是那些「聰敏人」,總想混水摸魚。

不是那些「蛋頭」,總是滿腹牢騷。

不是那些民眾,總想白吃午餐。

不是那些家長,總是教育的錯。

在商場上,挑剔的顧客,常是進步的動力;也許民主體制下,「那些人」的出現,才能在良幣與劣幣的較量下,經過多次選舉的淘汰、民意的壓力、沉默的民眾不再沉默時,真正的好人出頭,逐漸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新」台灣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