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化趨勢下,台灣大學生需要什麼能力,才能擁有國際競爭力?中研院院士劉炯朗認為,不二法門就是「多讀書」。
元智大學和聯經出版社昨天共同舉辦「走進高等教育桃花源」名人座談會,邀請中研院士劉炯朗、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等人,一起暢談對高等教育的看法。
劉炯朗表示,台灣學生因升學制度,在考上大學前,承受非常大的升學壓力,所以他會鼓勵大一新鮮人「進大學後,好好『補習』,享受高等教育如同香格里拉般的自由與美麗。」
理工專業、同時愛詩、愛文學的劉炯朗還身兼電台主持人,他說,大學是通才教育,並非專業教育,學生要能「通古今、知中外」,除了本科學習,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等活動都要參與,才能開拓視野,觸類旁通。
劉炯朗表示,大學生充實知識的要領就是「多讀書」,「現在閱讀,學習到的知識可以用七、八十年。」並建議,大學生要把握四年的時間,培養廣泛興趣、豐富的聯想力,領略不同專業領域的美。
林載爵則從產業的角度建議大學生,「學會用二十一世紀的工具來表達二十一世紀的內涵。」
他表示,從最簡單的Power Point製作,就可以考驗學生是否會運用多媒體說故事,表達具深度的內容,「把二十一世紀的工具結合知識,就是你的能力。」
談及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馮達旋認為,大學除了要認識在地生活、台灣各都市,也要了解世界的改變。「未來沒有國界,世界是連接在一塊的」。因此他建議,大學生要有「知識的勇氣」,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主動學習,「沒有好奇,就沒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