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二氧化碳被視為最大禍首。行政院宣示,二○二五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回到二千年水準,二○五○年再降到二千年排放量的一半,國科會著手二氧化碳封存研究,預計台灣每年要封存九千萬噸二氧化碳,才能達到行政院宣示的減量標準。
台中火力發電廠、麥寮台塑六輕及興達火力發電廠,是台灣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三大場域,每年分別排放四千萬噸、三千萬噸及一千五百萬噸左右。未來封存二氧化碳的地點,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認為,將以鄰近這三大場域的濱海地區為優先考量。
陳正宏表示,二氧化碳減量的方法很多,將二氧化碳直接封存在地底下的岩層裡,是較好的選擇之一,這項封存技術已趨近成熟,台灣地質條件也很適合。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許樹坤召集的「一百年能源國家型計畫: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邀集成功大學、中正大學及中央大學專家學者探勘台灣的地質條件,評估哪些地區適合封存二氧化碳,已有初步成果。
許樹坤表示,目前台灣每年約排放二億噸二氧化碳,如果要在二○二五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復到二千年水準,每年須將六千萬噸的二氧化碳封存起來。但我們的啟動時程已晚,可能要擴大到每年封存九千萬噸才行。
陳正宏說,台灣的地質條件不錯,一千至三千公尺深的地底下,有很多適合封存二氧化碳的砂岩及頁岩,這些岩層從西岸陸地往台灣海峽傾斜,即使數百年後被封存的二氧化碳逸散出來,也會被海水捕捉形成碳酸鈣等物質被海中生物吸收,對人類及環境影響較小。
二氧化碳要封存到地底下的岩層裡,必須先加壓為體積較小的液態。許樹坤表示,將二氧化碳加壓到近一百大氣壓,溫度提升到接近攝氏三百度左右即可液化,再以幫浦打入地下深井。以每口井約可封存一百至二百萬噸二氧化碳推估,未來每年需新增近百口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