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覺元法師至我辦公室,邀請我協助籌備五月分「生耕致富:環保與心保二○一一專題講座論壇」,我受寵若驚,很高興地接受此項任務。一個月的籌備時間我們順利地請到環保署沈世宏署長、經濟部黃重球次長、監察院馬以工委員分別在五月的每個星期六下午擔任專題講座。五月二十八日專題論壇邀請交通部觀光局局長賴瑟珍主講「綠色生活」,並請到張楊乾做與談人。第二場「綠色產業」由本人主講,請到中央大學施聖洋教授做與談人。第三場由環保署沈世宏署長主講「綠色科技」,並請到資策會馮明惠所長與談。最後由慧傳院長主講環保與心保,這一個月過得非常充實,深深體會到環保與心保理念,在星雲大師之佛光山台北道場發揚擴散。
永續發展是指社會不應只顧眼前經濟發展進行資源開發,而損及下一代的權益,其基本原則為人與空氣、水、土地、能源、礦物及生物間可以達到一個平衡,而這與釋迦牟尼佛證悟「緣起」的環保思想相吻合。人要在地球上生存,必須有「大地」才能立足;日常生活中更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生命三要素,才能活命。所以人的生存,離不開「地水火風」等四大,包括地球、人生、一花一草、一石一沙,沒有一樣不是仰賴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結合而有,此概念與環境學者所提到之永續發展概念不謀而合。此外,隨著永續能源觀念的興起,乾淨無汙染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勢必將取代逐漸枯竭的化石能源。
近年來國際間亦提倡「低碳家園」,為達此目標應朝向再生能源發展,當中包含生質能、地熱能、水力發電、風能及太陽能,此再生能源又可與佛祖所闡述「地水火風」等四大相呼應。再生能源之發展宜由環境影響評估面向考量,配合國土規劃,設定最適化之配置。此外,亦需考量電網儲能設施,提供穩定能源供應,排除間歇性供電之困境。但由於目前發電仍以火力燃煤發電為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需加以分離、純化並運送後注入地下水層、舊油氣田或深海中等,藉由地層與海洋之封閉與吸附吸收,予以長期封存或再利用,上述綠能及碳捕捉封存科技發展,再次顯示其與佛祖所述「地水火風」四大理念密不可分。
在二○一一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中,討論了一系列的議題包括了綠色科技、綠色產業及綠色生活,揭示永續發展之理念,藉此鼓勵社會大眾終身學習,增進身心靈的成長,營造社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之氛圍,從自己開始做起,將環保與心保真正的落實。生耕代表著「永續社會」,國人應身體力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做起,包括了公平正義、民眾參與、社區發展、人口健康;致富則代表「永續經濟」,包含綠色消費、綠色產業、清潔生產;而環保部分則代表「永續環境」,包含公害防治、自然保育、環境規劃。最後藉由星雲大師之「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做為結語,與國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