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被火燒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有個精采的故事,清朝乾隆皇帝曾誤以為仿品〈子明卷〉為真跡,經百年後才證實〈無用師卷〉為真,真跡因此少了乾隆題字,保有畫作完整性。
〈富春山居圖〉後段〈無用師卷〉,因題跋指明畫給無用師而得名;無用師是一名道士,本姓鄭,號無用,是黃公望的同門師弟。另一卷〈子明卷〉為後人模仿,被稱為〈子明卷〉是因題跋指明畫給子明隱君,但子明是誰已不得考究;乾隆皇帝直到臨終都以為〈子明卷〉為真。目前〈無用師卷〉、〈子明卷〉都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於一七四五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就在同年乾隆得到〈子明卷〉,大為欣喜。而一七四六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將家中收藏變賣,其中包括真跡〈無用師卷〉。
乾隆要大臣比對〈子明卷〉和〈無用師卷〉何為真,大臣誤認〈子明卷〉為真跡,此後乾隆持續在〈子明卷〉上題字,題了六十年;乾隆也時常將之攜帶出巡,將畫中的山水與真實風景拿來做比對,並在旅途中題字。反觀真跡〈無用師卷〉,乾隆從未親筆題字,因此保留了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表示,國民政府點收故宮文物時,才重新認定〈無用師卷〉為真跡,相當於有約一百至兩百年的時間,〈子明卷〉被誤認為真。台北故宮指導委員傅申指出,〈無用師卷〉、〈子明卷〉何者為真,得從書法來判斷,他指出,故宮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可證實〈無用師卷〉為真跡,多年後才證明乾隆也有看走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