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了打造環保先鋒的形象,運動時尚的知名品牌彪馬(Puma),在盤查原料加工、生產、運輸和銷售整個價值鏈後,主動將環境遭汙染的代價以量化的方式呈現,開國際企業的先河。永續生產顯然將成為衡量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
法國精品集團PPR旗下的彪馬,本周自揭瘡疤說,包括碳排放和水資源在內,去年一共造成九千四百四十萬歐元(約合三十八億新台幣)的環境汙染,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亞洲的供應商。
彪馬還打算從公平工資和工作條件的角度,評估企業對社會永續發展的貢獻,最終目標是在綜合工作機會的創造、繳稅和慈善活動等數據後,在二○一三年率全球之先公布「環境損益表」。
彪馬執行長葉茨表示,透過這套模型,不僅可量化原本模糊的永續經營概念,公司的形象也能得到改善。
不過他指出,為了讓「環境損益表」的帳面好看,未來彪馬在挑選供應商時會更小心,而且,「消費者在購買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時,也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接受彪馬委託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專家麥基爾強調,隨著水和其他自然資源逐漸枯竭,各國的監理機關遲早會要求企業公布像這樣的環境損益表,以控制和預防生態災害,「企業揭露資訊的義務一定會面臨重大調整」。
落實節能低碳的價值鏈,不僅攸關公司形象,也是投資人評估企業經營的參考指標。由五百多家法人投資機構支持的「碳揭露計畫」(CDP),去年進入第八年,全球同意揭露碳排放量的企業,已經從原來的兩百三十五家增加到三千零五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