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無殼蝸牛」的現象擴展到海洋生物!在觀光興盛的綠島,遊客飽覽美麗海景之後,往往「順手」撿拾貝殼當紀念品,由於累計數量可觀,導致當地的寄居蟹無「家」可歸。
近年來,無處安身的寄居蟹被迫以廢棄水管、破爛瓶蓋、奶粉匙等垃圾為家,這對寄居蟹生命固然是一大危害,牠們頂著「垃圾家」在海邊生活的景象,更是對生態保育的強烈諷刺。
當地生態義工不忍讓寄居蟹連個「蝸居」也求不到,兩個月前開始幫牠們找合適的窩:從餐廳收集螺殼、蝸牛殼,放在中寮村綠島燈塔附近的海岸邊,提供寄居蟹「換屋」,並標示標記以便追蹤調查。
經過兩個月的觀察,義工陳信全等驚喜發現,寄居蟹不但樂於前來換屋,甚至還會挑房子──都挑螺殼,不選蝸牛殼,因為螺殼比蝸牛殼厚,堅固又暖和。顯然寄居蟹和人一樣,要找更安全、更溫暖的窩!
當地的「寄居蟹換屋行動」,最近融入台東縣政府與義守大學教授趙仁方團隊推動的「公益旅遊」行程,希望遊客到綠島旅遊時,隨手把餐廳收集到的螺殼帶到綠島海邊,給寄居蟹溫暖的窩,幫助綠島生態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