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方言由來定字難

亦玄 |2011.05.17
1136觀看次
字級

教育部去年公布第三批「台灣閩南話推薦用字」,顯示政府推廣閩南語教學,及改善坊間本土語言用字參差不一的努力,用心可喜。畢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是主國的綱維,貴要一體咸同。

然而方言只是通行於某一地區的語言,深受空間、時間、風俗習慣、歷史、產物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語音、語法、語彙上,便演化出各自的特點。這種語文分化的情形,在地廣人眾的國家,最為明顯,漢語方言便是例證:

根據民國七十二年,由中華文化基金會出版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九冊‧一章‧語言》中所列,漢語方言共有:北方話、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粵方言等八大音系;而在閩南方言,又細分為長河、龍岩、廈門、閩侯、建甌、永安、順昌、莆田、南平九支系。

於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說一方話、一方話撰一方字,就像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的:「其字之隨俗自撰……其無字可注者,則依約其義,擇近似之字代之。讀者望文生義,應用時自能明瞭,不至隔閡也。」

這段話雖然是在指廣東方言,但其他方言用字,並無例外。

例如在閩南語歌詞中,把不快活寫作「袜快活」、姻親寫作「親晟」、最好寫作「上界好」、酒瓶寫為「酒矸」、何時寫作「治時」、針刺寫為「針威」、帶領寫為「←」、不用寫為「太」……如果改寫正字,歌星大概也開不了口了。

此外還有一種情形,某一詞彙,古已有了,但因發音變衍,或今人不知,便寫別字。例如這次教育部公布的推薦字中有「這馬」一詞,注釋為「現在」,其實古代均寫為「即目」。如: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隋‧江總《入攝山棲霞寺詩序》:「率製此篇,以記即目。」

蘇東坡《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雖據即目邊防事勢……」。

此外通俗小說中亦多運用,如《水滸傳》十一回:「即目盜賊猖狂,國家用人之際。」同書卅九回:「下官即目也要使人送禮物去。」

《琵琶記‧卅二齣》:「李旺,即目便要你去。」

再如現在最流行的「鴨霸」一詞,更是離譜。鴨子最是膽小,怎能霸得起來。原來此詞古作「掗←」或「掗靶」。

《霞箋記‧十四》:「雲鬟鴉髻,汗巾羅帕,呼湯喚茶,果然掗靶。」

《龍膏記‧十八》:「任他萬千掗←,亂國家使些奸詐……」

只因「掗」字偏僻,今人便諧音作「鴨」,硬把「鴨子趕上架子」。(掗,是強迫別人接受的意思)。

胡適先生在《海上花列傳序》中說:「方言文學有兩個大困難,第一是有許多字向來不曾寫定;第二是懂得的人太少。」

《海上花列傳》本是一部夠水準的小說,但因對話多用吳方言,懂得的人少,便流行不廣了。

因之在這般詰屈聱牙、曲折多變的情形下,要劃一台灣閩南語的用字,著實礙難多多。但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只要教育部提對了字,即使改變不了民間的積習,但讓社會大眾有「原來如此」的心得,也算是社教一功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