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建築之美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有泉、有在、有一、穎詩   圖/叢林學院提供 |2011.05.16
2810觀看次
字級

「我走進那片山,就彷彿看見了一個開闊的世界,看見了整好的密林,如何蓋起廟宇;看見蜿蜒的河水,如何流過麻竹;看見入門最高的地方,站著一座接引的大佛,…」四十五年前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走進南台灣鄉下的一片荒地,刺竹叢生,野草沒脛,因為悲心與願力,建設了一片人間淨土─佛光山,讓佛教走入人間,成就了佛教國際化的十方叢林。


佛光山的建築之美,在於其融合了中國四大名山的元素,整體呈現四大菩薩的精神:悲、智、願、行,更是淋漓盡致展現「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理念。

代表佛光山的信仰中心及精神的大雄寶殿,散發莊嚴的氣勢,殿中由左至右供奉著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以及藥師佛。殿前的成佛大道占地約千餘坪,可容納三萬人以上聚會;窗子建於殿堂上層,提醒修行者向內心探求,不被外界影響,內有兩座全世界最高的寶塔燈。

雲居樓建築主體共有八層,一、二樓沒有任何一根椿柱,室內每個角落盡收眼底。一樓大廳是全山大眾過堂用齋之處,在「鐸!鐸!」的板聲下,數千人依序進入,行堂隨時視需要添加飯菜,全程鴉雀無聲。從聽經、用餐、掛單休憩、到研習會議,皆可在這一棟樓內完成,免於往返奔波。

佛光山的地標──接引大佛 ,身高三十六公尺,金身映照,俯瞰高屏溪,氣象萬千,面帶微笑,伸出溫暖的左手,歡迎每一位有緣人。四周環繞四百八十尊接引佛,其底層還設有大佛城,可抽大佛法語,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與大佛接心。

佛光山的第一座殿堂是大悲殿,殿內供奉手持淨瓶的白衣觀音,四周圍繞一萬尊觀音聖像,猶如身處菩薩的慈悲法海中;以智慧為名的大智殿,位於佛光山東山,文殊師利菩薩,身坐獅子,用獅子吼比喻佛法如百獸之王吼叫之聲,手中握著智慧之劍,象徵斷除心中的疑惑並覺悟;位於東山的地藏殿,殿門外的幸福鐘,其鐘聲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照亮眾生心靈;普賢殿為了紀念祖庭而命名為棲霞禪苑,可遠眺高屏溪,遠望大武山,近看接引大佛。

藍毘尼園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走進林園,瀑布流泉、涼亭石凳、蛙鳴蟲叫,還有會說「阿彌陀佛」的九官鳥,仿若豐富的心靈花園。

物我相融的人間淨土

佛光山裡,居住了許多松鼠、鳥類等活躍的眾生,大師還特別為佛光山的松鼠取名為「滿地」。宗史館執行長永會法師曾救回濱臨死亡的初生松鼠,經過悉心照顧,漸漸地活起來了。當牠能獨立生活時被帶到後院放生,每天聽到「喀喀」的叫聲時,就知道「滿地」回來了。有一天,牠還帶著另一隻美麗的松鼠,回來向大師報喜訊!

散步在佛光山,欣賞建築依時序所產生的自然變化,聆聽晨鐘暮鼓、磬魚梵唱,在和諧寧靜中自在感受物我兩忘的空靈。

蓮花之邦
佛光山的五期建築

  佛光山於一九六七年正式動土興建,當時計畫全山工程分為五期(詳見表格)。直到今天,佛光山工程尚未間斷,二○○三年更將後山土地購入,作為佛陀紀念館用地,預計今年底完成。

從東方佛教學院到佛館 全方位展現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說:「我希望把佛光山建為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我刻意仿西方極樂世界來建設,我希望一般人走進佛光山,不只看到建築的莊嚴,也能走入一個清淨的佛教世界。」從苦行、忍耐中養深積厚的慈悲與智慧,讓大師隨手拈來都是法寶,突破傳統拘謹,以巧妙的方式,讓人樂於親近佛法,在心靈上有所提升和感悟。

用生命丈量人間淨土
都監院頭單書記慧知法師說:「佛光山開山以來,內外工程都是由師父和蕭頂順,蹲在地上一筆一畫勾勒出來的。然而在四、五十年後,師父更是將這樣的精神,在佛陀紀念館的建設過程中發揮到極致。曾經師父在主館、大門入口與環館道路往來不知多少次,就是為了確定禮敬大廳的位置。直到有一天,師父緩緩走下座車,拿著拐棍指著地上,告訴大家:『就是這裡!禮敬大廳從這裡蓋起!』那一剎那,我感受到從主館到禮敬大廳的這一段距離,師父不是用尺量出來的,而是用生命丈量出這一塊他心中莊嚴無比的人間淨土。」

從建築看到佛法、生命
一九六七年,星雲大師毅然投入開山的建設,四十五年後,「人間淨土」精神與理念持續發光。至今,八十五歲星雲大師仍是不管晴雨,一日三次出現在佛館指導工程。
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說:「我記得有幾次才剛回國,從機場下高速公路,師父無論疲倦或不舒服,他還是堅持直接到佛館關心工程現場指導,師父的堅忍與智慧,這麼多年跟隨在他身邊,真的感受特別深。」 

  「我希望把佛光山建成一個賓至如歸的地方、吃飯、睡覺都很樸素舒適,不管任何時間到山上都有飯吃、住的客房有現代設備。」大師的用心不只是在對人的細微處,還有大格局。

淬鍊佛門龍象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蒼勁俊秀的東方佛教學院,呈現沉鬱的修道之美。

  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憶起開山往事,那年辦大專佛學夏令營,三百多位學生已報到完畢,當天抽水馬達卻故障了,大師找工人修理,自己就在一旁監工。修到半夜一點,還未修好,工人要回鳳山拿零件,師父叫當家師陪他去鳳山,等了很久,他們才回來,師父眼看馬達修好了,聽見水聲,才放下心來!多年以後才知道在修馬達的時候,大師在心裡發願:「如果馬達修不好,我願以身體的血液化成清水,讓學員有水漱洗飲用!」
慈容法師說:「大師是以這樣的願心辦教育、關懷青年!他的以身作則,真是我們在佛道上學習的榜樣。」

初建佛光山時,到夏天經常大雨傾盆,大師領導徒眾與豪雨搏鬥,當洪水暴發時,當時的師生慈嘉、依嚴、依恆、心定、慧龍法師們總是率先領眾搬沙包、運棉被擋水。大師曾說:「往往一場奮鬥結束,起床的打板聲也響了。每每看到大家遠遠走來,全身上下濕透了,臉上還掛著微笑,我都為之感動不已。」

看著叢林學院建築,四十坡、六十坡都有歷屆學生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置身其中有幸福之感。人類精神堡壘

  興建佛陀紀念館,正是希望透過供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法身舍利,讓人們在禮敬佛牙的同時,能夠開發自己清淨的佛性,回歸佛陀時代。星雲大師表示,「佛館整個建築物可以說是呈現人間佛教的精神,是歷史的建築。」

融合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佛陀紀念館,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主體建築正館外,具備「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宏偉格局。四十八座地宮用來收藏各種佛教文物,未來預計每一百年開啟一座,八塔的天宮將收藏保存經典的佛教稀世珍寶,另設有金佛殿、玉佛殿、宗史館、美術館,希望能把佛陀的足跡,都集中到佛陀紀念館,以供大眾瞻仰、禮拜。

二○一○年九月,一千多名全世界佛光山徒眾從各國回來,齊聚在佛館的菩提廣場,在星光照耀下,凝神聆聽大師的開示;四十五年前,相似的場景,在東方佛教學院圓門的空地,也圍繞著一群青年,他們辦婦女法座、辦演講,那群勇猛精進的青年如今已是佛門龍象。

  二○一一年人間佛教將面對新的任務—建設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心靈、宗教聖地—「佛陀紀念館」,即將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落成。大師為佛館作了定位:「我們盼望它不僅成為世界歷史上的傑作,更希望它成為全世界人類的精神指標與堡壘。」
  星空下世代的傳承,佛光人的精神將再次淬鍊、發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