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昨天以「總統特使」身分參加查德總統就職典禮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因在臨行前夕驚傳查德與中國大陸復交,被迫取消,而我國在非洲的邦交國,也從六年前陳總統首次以「民主外交,有誼之旅」為名出訪時的八個,減到今天的五個,全世界的邦交國更是降到只剩二十四個,我國外交現狀只能用「尷尬」形容。
台灣有複雜的歷史背景與包袱,外交處境一向艱困,斷交事件屢有所聞,但對外交人員實在難以苛責。我國的邦交國大都是既小又窮的國家,如這次斷交的查德,每人平均的GDP只有兩百多美元,名列聯合國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加上許多邦交國有嚴重的內亂問題,政局極不穩定,維持邦誼自是難上加難。
可是,我國卻為了鞏固和這些「小朋友」的邦交,不惜砸重金打造外交榮景的表象,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被拋棄,及國庫的流失。某些邦交國利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外交角力,不但遊走兩岸,甚至毫不掩飾地向我國「喊價」,格瑞那達就曾獅子大開口要求兩億四千五百萬美元的援助,「需索無度」的惡劣行徑令國人憤怒,但也不解為何台灣執政者總是擺脫不了「邦交國數字」的魔咒與迷思?為了以表面的「邦交國數字」彰顯自己的外交突破,任邦交國予取予求,卻無視某些邦交國只是把台灣當成「火山孝子」和「自動提款機」的現實,實在令人感嘆。
事實上外交部長已早先一步出訪非洲,還「照例」帶了包括提供查德石油探勘援助經費、數萬台電腦,及贈送馬拉威四部柴電動力火車頭的「大禮」,試圖攏絡邦交國飄忽不定的心,可惜這種金錢外交攻勢,遇上大陸發表的「中國對非洲政策」,還是敗下陣來。
我不禁質疑,過去砸在這些「斷交國」的經濟援助,和以各種名義辦理的貸出款項,外交部究竟該如何向對方追討,還是任其成為國家級的「呆帳」?據報導,我國在查德油田探勘計畫已投注數十億元,如今兩國突然斷交,這些龐大金額是否如同「肉包子打狗」?中油日後會不會又以一貫手法,將這筆損失轉嫁到全國消費者身上?
筆者認為,執政者真的該走出「邦交國數」的迷思,更不能一再沉迷於「金錢外交」的短暫興奮效果,台灣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國家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執政者實在不能再打腫臉充胖子,以「拚外交」和「台灣走出去」的美麗口號麻醉自己和愚弄人民,捧著國庫有限的銀兩去外國當「凱子」,人民卻是在過苦日子,這樣的外交政策真是全民之福嗎?應該好好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