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吳玉惠台北報導】佛光會北二區副督導長暨佛光會督導委員會副督導長的劉木生,服役期間外公、外婆、媽媽相繼往生,「子欲養而親不在」,他內心像一葉漂蕩的浮萍。這種不扎實的感覺,後因朋友的介紹,於民國八十四年親近台北道場,並加入青年團而改變。
初接觸台北道場的劉木生,對佛光山、佛光會的宗旨、理念一知半解;知賓師姐熱心接待並介紹法師給予認識指導;爾後經常參加共修法會、金剛禪坐班,聆聽星雲大師佛學講座,從中體驗佛法的妙意與歡喜,進而求受五戒、菩薩戒,他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方向、依靠與信仰。
出任青年團長期間,某次活動中,巧遇正為星雲大師「雲水三千」展出而忙碌的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執行長如常法師,「辦活動,青年幹部、團員熱心參與,但當活動結束,你讓青年朋友從中學到什麼?或是活動辦完就算了?在佛法上如何受用在生活中?如何讓團員在忙累中,不會起煩惱而退失道心,甚至期待下一次的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投入活動中。」如常法師的一番話,讓劉木生從此更積極的以正面思考;學佛道路上對己、對團員更用心學習溝通;辦團體活動時,讓青年朋友得到法的薰習,藉此因緣改變人生的道路。他認為只要心中有佛法,不管身在何處,遇到任何事,都不會忘記曾經培植內心深處的菩提種子,而能泰然處之。
不同的因緣,不同的認知,未來的比過去重要;劉木生對青年朋友,總以「不忘初心」,常做「不請之友」,相處「不念舊惡」,互相勉勵,;同時在面對人、事、物等各種境界時,皆以平常心視之;對各種活動更以服務的心參與,發心落實人間佛教,他說那裡需要他,他就往那裡去,這也是最好的行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