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瓔珞自然成寶玉,袈裟全不假機絲;
如來相好瞻無盡,所得明門誓憶持。
—西齋淨土詩
中國佛教自宋代永明延壽大師後,禪淨雙修蔚然成風,直至明朝梵琦大師更積極提倡和繼承此一宗風,在所著的《西齋淨土詩》中,便能得知他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深刻體悟。
詩中,梵琦大師談到修行人來到極樂,將是「瓔珞自然成寶玉,袈裟全不假機絲。」意思是說,身上自然會有瓔珞和寶玉等嚴飾,所披的袈裟也由天衣所成,不必假借機杼織絲,一切自然現成。
對世間人而言,要有寶玉美衣,必須要付出金錢才能獲得,為何極樂世界卻是渾然天成?所謂「憂道不憂貧」,修道人雖然清苦,內心仍精進修行持戒、忍辱、禪定……,這都是世間大福田。
只要真心修行,肯定會有護法來護持,過去在湖北有座百僧眾的寺院,因不對外化緣,勤學佛法,竟面臨僧多粥少的困境。於是住持和尚集眾開示:「假使真無米食,也因過去共業所感,更應保持正念,不為境轉!」
隔天,居然有位在杭州與上海之間經營米商的老闆,送來三船米糧,說是寺裡師父化緣的,寺僧莫不好奇,到底是誰呢?最後在商人禮完佛後,看見一旁的韋馱菩薩,大喊一聲就是這位僧人呀
!大眾恍然大悟。
凡夫如此,阿彌陀佛的福德就更殊勝了,佛陀相好莊嚴,令人膽仰而無窮無盡,應當發願恆常在佛前修學種種法門佛法,憶持佛號,才不枉佛恩。如偈所說「如來相好瞻無盡,所得明門誓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