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品格教育系列品格的重要--人品比人才更重要

 |2011.04.26
6155觀看次
字級

有大學生不讓座給老人,還比中指反嗆老人;有博士生開車不禮讓救護車,也比中指。他們都就讀名校,而社會上多的是名校出身的白領犯罪者;顯示現行教育體制的缺失。

去年台中翁奇楠命案,少年兇手廖國豪說「都是教育害了我」,雖未必是事實,卻引起社會反省;名校學生脫軌行為其實也是「被教育害了」,害的是沒有培養好品格。

許多大學教授指出,大學生愈來愈脆弱,公德心差,從小到大一帆風順,卻找不到人生方向,對人情冷暖、生活百態不能理解。不理解、不體會別人的疾苦,表現出來的是冷血。長遠來看,多年以後深植人心的並不是只有英文數學,而是在這看似漫長卻短暫的生命裡留下樂觀、開朗、幸福的人生。

近年來品格教育逐漸成為顯學。美國品格教育預算提高三倍,英國首次納入公民教育。澳洲要求學校,把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教改報告書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

品格包括:尊重、誠實、公平、堅忍、勇敢、責任、關懷、信賴、勇氣等。品格教育就是幫助學生,使之知善,期望善,行善,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

品格教育有階段性,幼兒幾乎處在無律的社會,中學開始學習「他律」,聽從師長的約束;成年了讀大學,多了法律的規範,品格教育變成「自律」。但中小學道德教育,教材內容陳義過高,脫離時代背景無關生活經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實踐的意願。

未來中小學品格教育應從生活教育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涵泳高尚品德;增進學生獨立思考、價值判斷、做決定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內容應以現代生活經驗為主,增進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應大量採用價值澄清和兩難困境討論、角色扮演、調查等,加強價值觀念的奠定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國內有超過七成四企業認為,人品比人才重要;超過九成五企業認為,品德應從領導人做起;上至總統、行政首長、校長、教師、民意代表皆應以身作則,建立良好榜樣,提供民眾學習的楷模,才有可能建構優質的公民社會。

品格教育的養成除了言教,身教最重要。品格出問題是社會責任,社會風氣不好導致一些弊習歪風,例如媒體多報導燒殺擄掠,孩子看了就會被影響,公眾人物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身教,孩子會上行下效。

養成良好人格,培養道德觀不能光用嘴說,需要人際互動身體力行。國家發展首重人才培育,而人才除教育程度、領導力、分析能力、專業能力等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品德;如果動機不良,愈聰明的人對社會的傷害愈大。

高中以下公民與道德教育,應融入德行和理念,集結倫理、心理、社會與教育等各方面專家,審慎重新編寫教材;大專以上學生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應加強哲學思辨的訓練,開設倫理學課程,落實共同生活的實踐。

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升學與考試,如不能盡快加強品格教育,未來的人力素質更加令人憂心。(十六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