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在介紹宮崎駿的手繪動畫,讓我耳朵豎了起來。
手繪動畫,那是多麼遙遠的年代。
拜現代科技所賜,動畫從早期的手工繪稿,進展到電腦繪製,那種擠滿動畫員畫動畫的大場面不曾再見,除了宮崎駿的世界。
即便3D動畫如此發達,宮崎駿仍堅持手繪動畫:一秒鐘二十四張,一分鐘需一千四百四十張動畫稿,一部卡通電影約十七、八萬張動畫稿。只因手繪稿才能畫出細緻的美感,電腦畫的再美,還是少了手繪的生命力。
你知道一個動畫員一天能畫幾張嗎?
簡單的也許有數十張,難度高的,一天畫不了幾張。
看著電視畫面那一張張手繪稿、一張張高高的動畫桌,沉寂已久的情感潮漲般的升起。
那年我二十一歲,從南部的分公司到台北的總公司上班,成為一個正式的動畫員。
說是分公司,其實才十一、二人,一踏進總公司,看到這麼多人在畫圖有些愣住。原來這才是卡通公司真正的樣子,幾十人坐在高大的動畫桌前埋頭畫著,鉛筆跟紙的摩擦聲沙沙作響。真想告訴分公司一起受訓卻沒來的同學:這才是夢想實現的地方啊!
這裡沒有上班時間,也沒有下班時間,只要畫稿按時間交出來,就沒人管你。大多數人會留到很晚才走,就算手上沒有稿件,還是不停練習,在這兒畫的好的人,有一天可以升上原畫師,接觸日本寄來的分鏡圖,將你幻想的場面勾出幾個場景,交給第二原畫師(協助原畫師整理原畫工作者),第二原畫師分割出更多動作後,稿子才到我們手裡。
為了讓我們將動作分解得更美,晚上或吃飯時間我們必須看卡通,原畫師或第二原畫師會幫我們講解繪製的過程與學習重點。那時最常看的就是宮崎駿的卡通,他的分鏡方式非常大膽,動作的變化很大,對動畫員是挑戰。
那時台灣的卡通公司極多,都是為美國、日本的卡通公司代工。畫的是電視的卡通影片,畫電視卡通最容易遇到趕稿的問題,我們三天兩頭熬夜畫圖,因為稿件要趕搭飛機,趕不上飛機,後續的作業卡住就麻煩了,所以接到這種趕飛機的片子,神經就很緊繃!
畫電視的卡通其實沒什麼,能畫電影版才是夢想。
宮崎駿的《天空之城》也不知看了多少次,每次看到片中那棵大樹,在旁邊的人總忍不住叫了起來:「那個可憐的動畫員,拿到這麼細的稿件是什麼表情?」也有人忍不住嘆氣:「多了不起啊!」
然而能經過宮崎駿的洗禮,是動畫員的夢想。
公司有兩位剛從日本回來的原畫師,對我們這些新進的動畫員很照顧,常常描述日本的卡通環境,讓我幻想若能到日本畫卡通該多好。可是我很怕接到日本的稿子。
那時超流行機器人片,幾個機器人打架會讓人畫到流淚,常常畫到三更半夜,前輩總不忘提醒要多喝水,否則隔天鐵定兩顆核桃眼。
即使這樣努力畫,遇到某個月都畫日本片時,我們總要發愁,因為難畫速度就變慢,動畫是論件計酬,新來的一張六至八元,那種機器人畫一天畫不了幾張,一個月下來領不到幾千塊。在台北要搭車、要租房子,幾千塊啊,想不出當年究竟怎麼熬過去,只記得人手一碗泡麵,成為當年工作室最奇特的景象。
宮崎駿的動畫團隊跟著他都超過二十年了,算一算就是自己當初進動畫界的時間。但就算是宮崎駿,也面對後繼無人的窘境。畫動畫太苦,年輕人習慣電腦輔助,實力強才能存活在動畫界,原畫師不是幾年可養成,何況要熬過動畫員這個階段才是個大考驗。
有些嘆氣、有些無奈、有些羨慕。佩服宮崎駿對手繪之美的堅持,讓純真的夢想引領著他走過三十年,不管這世界如何改變,不受好萊塢誘惑。堅持自己的夢想--一個傳說與魔法架構的動畫世界。即使要兩三年才能出一部動畫片,依然堅持。
誰說現實世界不能孵夢?
魔法,有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