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映禎台北報導】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神父丁松青,三十年前寫下的《蘭嶼之歌》,由已逝名作家三毛譯成中文後出版,紀錄著最初來台在蘭嶼傳教的點滴,在三十年後,《蘭嶼之歌》英文版正式發行,讓丁松青神父再度憶起蘭嶼的傳教歲月。
在新竹縣五峰清泉天主堂一待超過三十年的丁松青,明年將度過六十大壽。他在民國六十五年晉鐸為神父後,一心只想留在山區服務奉獻,丁松青神父說,「山地是天主賜給他最好的禮物」。
三十多年來,丁松青神父在當地興辦幼兒英語教學,並在去年拿到五峰鄉第一張私立托兒所執照,擴展設備延請教師及司機、廚師。有時候,送來讀托兒所的學生家長繳不出費用,他請教會「傾囊相助」,每年暑假期間返回美國,去為這些山裡的孩子募款,好讓他們一個個得以順利上學,這些無悔的付出,讓丁松青神父獲得第二屆史懷哲教師獎榮耀,以表彰他為山區孩童的教育的奉獻。
一九七一年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台的丁松青神父,第一站落腳在蘭嶼,雖然僅待一年餘,但蘭嶼卻成為他這一生最懷念的地方。丁松青神父說,蘭嶼人和善樸實,當時以教書為業,認識許多好朋友,至今難忘在傍晚時分,坐在夕陽下海灘上,和蘭嶼朋友一起歡唱的點點滴滴,這也是為何這本書會定為《蘭嶼之歌》的原故。
在書中,除了有一年多來和蘭嶼居民互動的歷史軌跡,書裡的照片還是丁松青神父帶著全島唯一一台照相機拍下,如今,這些三十多年前的底片,丁松青神父還是小心翼翼地收藏著。
丁松青與大哥丁松筠都是美國加州耶穌會神父,也同樣在台服務三十餘年,被天主教友暱稱「大丁」、「小丁」。相較於活躍教界的大丁(丁松筠)神父,丁松青神父像個隱士,三十多年來服務的對象多半是台灣原住民。
山區生活清苦,他卻甘之如飴,「我告訴自己要到比我自己更貧窮的地區服務」,有一次丁松青神父身上只剩三百多塊新台幣,看到一位蘭嶼居民急症須出島求醫,他二話不說,將原本要買機票的錢拿出來,改搭船隻回台,只因為「我什麼也沒有,但也可以說我擁有了一切」。丁松青神父笑著回憶說,有一次蘭嶼島上大拜拜,家家設宴,他連續吃了二十幾家,還有熱情的民眾一直拉著他要往家裡帶,在神父眼中,這群原始住民擁有最純淨的心靈,讓他這個異鄉客擁有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
也喜歡藝術創作的丁松青神父,初到蘭嶼以教育當地孩童音樂、美術為重,其他時間多協助五峰鄉的原住民朋友,認識泰雅族藝術文化。而這些原住民的木雕、彩繪,在他眼裡充滿藝術之美,「我喜歡將美的東西獻給天主,也希望周邊的環境是美麗的」。神父另一項藝術成就,就是曾修復歐洲比利時十八座高齡耶穌教堂內的聖經彩繪玻璃,並爭取轉贈台北市聖家堂,完美的以宗教進行國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