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代表次第,並有計數的功能。在星雲大師編著、佛光山宗委會印行的《佛光教科書》第七冊〈佛教常識〉中提及,「佛教經典中,有以法數為核心,再加以解說法數的意義者,例如《增一阿含經》、《本事經》、《法集名數經》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圓靜等高僧先後將經典中有關法數的名相收錄,歸納成書,而有《三藏法數》、《教乘法數》,以及《藏乘法數》、《賢首法數》、《大藏法數》等書流通,對於今日佛子在認識佛教義理及各宗各派的思想傳承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由此可知,與數字有關的佛學名相,也能令學佛者藉法數深入佛教義理。
佛教是由七類身分的弟子,構成釋尊的教團(出家與在家),又稱作道俗七眾。七者即:一、比丘,又作乞士,指滿二十歲之出家男性。二、比丘尼,又作乞士女,指滿二十歲的出家女性。三、沙彌,又作勤策男,指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性。四、沙彌尼,又作勤策女,指未滿二十歲的出家女性。五、式叉摩那,譯作學法女,乃沙彌尼為比丘尼前二年的稱呼。六、優婆塞,譯作近事男,指在家男性信徒。七、優婆夷,譯作近事女,指在家的女性信徒。
做為佛陀的弟子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行;出家的有五眾弟子,在家的有二眾弟子,合稱「七眾弟子」。做佛陀的弟子,不分男女,不論貧富貴賤,凡信奉佛陀的教法都是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