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餘年來,「生死學」帶給社會的印象與影響,已經逐漸從學術界的專業研究領域走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圈之中,生死的忌諱逐漸解除,生死的相關話題與討論也愈來愈「夯」了。不過生死學要探究的範疇、領域及內容畢竟太廣泛,大眾雖然有興趣一窺堂奧,但可能不得其門而入,即使有心,也不見得有時間、精力與機緣深入探究,多半都還只是霧裡看花。
生死的課題是千古以來的謎題與疑團,然而從人類的文化遺產與歷史經驗之中可以看出,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人類一直都在探索生死的奧秘,但是也從來未有令所有人都滿意或信服的解答,因此我們也不要妄想就能即刻獲得現成的答案。畢竟,生死課題的內涵已經遠超過知識的範疇,而進入生命深層經驗的領域。
「探索生死的奧秘」本身就是一種「生命之旅」的歷程;換言之,生死的探索是集個人的生命經驗、歷練、體察與覺悟的功夫,並非只是知識與學問的探究而已。因此,在面對「生死的究竟面貌與來龍去脈」此一大哉問之時,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個現成絕對客觀的標準答案,或科學性的解釋,恐怕是永遠無解。
從佛法的修學觀點來看,生死的玄機本身就是是一則「現成公案」,借用禪門的說法,就是「答在問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果透過個人內在的生命經驗與主體性自覺,深入地作哲理的思考與禪觀的內省,直接與生命本身展開對話,運用禪宗的法門,就是要不斷地、深入地「參究」生死大事,則另有一番光景,能醞釀出悟道的契機。其心歷路程可比擬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生死大事的來龍去脈會有更上一層樓的觀照、體會與領悟。
生命的奧秘,正蘊藏在我們對死亡的認知與理解之中,對死亡及死後生命的理解愈深,對現實生命的領悟與把握也愈深。可惜大眾宥於死亡忌諱或世俗成見,面對生死大事的課題時卻步不前,即便問者雖然想一探究竟,卻往往問錯了問題,或者所提出的問題本身充滿了盲點,以致歧路亡羊,猶如墮入雲霧之中。
或問:可否簡要地說明所謂「現代生死學」的精神與內涵?答曰:可以。眾所周知,「生、老、病、死」本來就是有情生命的常態與必經歷程,「生」與「死」是有情生命一體之兩面,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都是生命的展現。是故我們終究「無法」也「無從」迴避死亡,因此我們亦無需恐懼死亡,反而應該要正視死亡。
如果我們以正面、健康的態度坦然面對生命與死亡,同時從「死亡」及「死後生命」的角度反思及觀照生命(包括老化、疾病與死亡),則會讓我們對有情生命的整體(包括宇宙與人生)有更廣泛、更深入與更上一層樓的體會與領悟,不但能更為彰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更加能夠頤養老年、照顧病患,乃至安頓死亡、撫慰悲傷,而能圓滿生命與死亡的品質與尊嚴。
筆者即將開闢〈生死自在〉專欄,展開一系列的生死話題討論,探索大家所關注的生死課題,諸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前世今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的安頓、生命的永續經營……等,邀請讀者參與生死探索之旅,去除死亡的面紗,釐清世俗成見的盲點,解除累積的疑惑,進而能及早規畫自己未來生命的永續經營,體現生死自在的灑脫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