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22.6~27.5 死亡風險最低

張雅雯 |2011.03.23
2189觀看次
字級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國內目前對標準身材的定義,指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十八點五至二十四之間,不過中央研究院發表第一份針對東亞種族的報告,在這項高達一百一十四萬人的大規模研究中發現,正常BMI值的低標應往上提升,因為介於二十二點六至二十七點五之間的死亡風險最低;而嚴重肥胖或體重過輕者,是死亡風險的兩大高峰族群,呈U型相關。

這份研究由「亞洲生物資料庫聯盟」研究團隊進行,蒐羅了台灣、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七國,資料包含四十四位學者所進行的十九個長期追蹤BMI值與死亡風險的研究,台灣的資料則來自中研院陳建仁院士、潘文涵研究員,提供兩項自一九九○年起進行的十五年追蹤成果,成為第一個、且是最大規模針對東亞種族BMI值與死亡風險的研究成果,今年二月獲刊在國際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沈志陽表示,包含華人、日本人與韓國人,不論死因是癌症、心血管疾病或呼吸道疾病,BMI值與死亡風險模式均呈現U型相關,不論男女,最低死亡風險是BMI值介於二十二點六至二十七點五之間。

BMI22~25 體態最適當

目前國家政策是以BMI值二十七作為肥胖的切點,因此沈志陽表示,最適當體態的BMI值應是二十二至二十五,以這組作為基準,與最極端體態者相較,當BMI值大於三十五屬於嚴重肥胖者,死亡風險是基準值的一點五倍;BMI值小於十五的極度體重過輕者,死亡風險更達基準值的二點八倍。

肥胖是造成死亡風險的重要因子,近年已逐漸受重視,不過沈志陽發現,根據此實證資料所畫出的U型曲線圖,BMI值十七點六至二十這組,死亡風險是基準值的一點二倍,這反應目前正常BMI值定義的低標落在十八點五,其實是過低的,應該提高至二十二為佳。

沈志陽表示,西方國家去年底也發布最新的BMI值與死亡風險研究,發現歐美人種最低死亡風險的BMI值,是介於二十二點五至二十四點九,相比之下,東亞種族的「安全範圍」較西方人大,這表示亞洲人的胖未必是脂肪堆積的胖,而是肌肉比率較高,因此同樣的BMI值,歐美人的死亡風險會比亞洲人高,推測與東、西方飲食差異有關。

沈志陽認為,這份研究可提供亞洲各國訂定BMI常模時的重要參考;此外,由於亞洲各國飲食習慣其實同中有異,對死亡風險會造成什麼影響,也是此研究團隊持續研究的方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