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昨天是世界水資源日,雪霸國家公園送給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一項禮物,決定在五月枯水期,拆除七家灣溪一號攔砂壩,以恢復國寶魚的通行「廊道」。這是國內首度為生態復育拆除水壩,官學動員浩大,希望建立治水與生態保育的典範。
被政府公告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櫻花鉤吻鮭(簡稱台灣鮭魚),是產於台灣高山溪流的陸封型淡水魚類,目前只有在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高山溪才見得到魚蹤。
研究台灣鮭魚二十五年的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表示,由於集水區環境變遷與溪流生態改變,台灣鮭魚分布已從海拔高度一千五百公尺至兩千公尺,縮減為一千七百公尺至一千九百公尺的高山溪流段,而牠的棲息地又被防砂壩阻絕與分割,造成族群間無法交流和棲地水質不均。
為了打通台灣鮭魚交流的「廊道」,官方與學者專家組成諮詢小組,評估拆除七家灣溪一號壩的可能性,歷經了兩年探討,終於決定五月拆除。
建於民國六十一年的七家灣溪一號壩,是台灣鮭魚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最下游的防砂壩,初建目的是為攔截大甲溪流域上游集水區的砂,但後來因上游河床抬高而產生高度阻隔,使得魚類生物無法上溯,且攔砂功能盡失。
七家灣溪一號水壩僅是一座高十五公尺、寬約三公尺的小水壩,拆除小壩不是件大工程,但決定的過程卻動員台中市政府、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管處、環保署、水保局、河川局、經濟部德基水庫管理局、武陵農場等單位,並由專精於水利工程、生態保育的學者,共同成立諮詢小組開會數次評估。
將接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的李鴻源表示,小壩雖小,但工程關係到部會溝通合作、物種生態影響等,其實滿複雜的,而且相較於魚梯生態工法,在可掌控範圍內將拆壩過程記錄完整是更實際的作法
;台灣有許多淤滿的水壩,這次拆除小霸若能成為範例、建立標準規範,對河川整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流動水是調適自然最好的方式,拆壩只是起點。過去只談水該如何利用,而較少從生態角度談回復河川文明,盼拆壩成為台灣河川回復自然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