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護面面觀 系列四之二》外籍看護扮演角色 應先定位

張雅雯 |2011.03.02
1617觀看次
字級

【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百分之十,由於老化會增加失能的風險、帶來長期照護的需求,若再加上身心障礙的失能者,估計今年已有七十萬名失能人口,而且高齡化的速度預期將飆升,長期照護的需求迫在眉睫。

然而一般人被問到:「誰來提供長照服務?」第一個念頭常與外籍看護畫上等號,根據勞委會統計,國內目前有高達十八萬名外籍看護,舉凡公園等生活周遭,陪伴老人的盡是外勞;醫院外也聚集各式仲介,詢問有無申請外勞需求;養護機構內忙進忙出的人手,也有相當高的比率是外勞。

曾任殘障聯盟祕書長、現任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表示,對於有失能者需要照顧、且經濟負擔得起的家庭來說,外勞往往是優先選擇,因為國人很習慣視外籍看護有「附加幫傭」的價值,美其名可供應吃住,其實外勞照顧的不只是失能者,而是全家人及各種家事。

本身也經營老人機構的台北市長期照護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哲弘指出,請外勞的成本較本國勞工低廉,而且外勞隻身來台,遇到春節等假期,較沒有排假的問題。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日前為了愛子的照護需求,曾公開呼籲放寬外勞服務年限,雖未能如願,也讓外界再度討論:國內為什麼沒有足以支持、替代的長照體系?可望促使行政院加快腳步,本會期將〈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送入立法院審議。

不過民間團體審視曝光過的相關法條,外勞角色卻付之闕如,勞委會與衛生署對於外勞如何銜接入長照體系中,仍然未獲共識,但以外勞的角色如此吃重,要建立體系,真的能夠暫時置之不理嗎?

王榮璋呼籲政府:「務必誠實面對且規畫外勞在長照服務中的位置,否則長照體系建構不起來。」他認為,政府要建立長照制度,有必要向民眾明確表態,例如,如果這些需求並非只有外勞才能滿足,那推動長照後就要逐漸擺脫對外勞的依賴,國內產業以及照顧員人力才會「長出來」。

反之,政府若想比照新加坡採開放外勞政策,王榮璋指出,星國為了讓原本擔任照顧角色的女性也能外出工作,讓高達六分之一的家庭都能請外勞,但此做法將更擠壓國內長照產業,而且哪天若外勞輸出國的經濟狀況更優於我國,恐將衝擊長照人力的供應。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認為,不可能、也不能把外勞都趕出去,但政府想透過立法管理長照機構與人員,應有評估的機制,看多少外勞適合進來、檢討是否要管控人數,而不是直接把勞委會主管的外勞人力放進來。

長照服務的對象是失能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玉琴表示,除了以人性化照顧為基礎,由於需求的樣貌十分複雜,外籍看護或許提供全年無休的方便性,但往往到了家庭或機構內才「做中學」,反觀本國看護,至少需上課九十小時,才能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因此,外勞既然作為本勞的替代人力,未來也應在專業度等基本資格上加以要求。

王榮璋指出,日本在二○○六年開放外勞可從事照護工作,但只限於機構聘用,而且在專業能力上嚴格把關,要求在一定年限內,要通過語文能力、取得專業證照,也因此它們的外勞薪資並不低,不過日本人自身接受度不高;換個角度來說,國人難道不希望照顧者有這樣的專業嗎?與其說國人依賴外勞太深,更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更好的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