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雜糧 政府擬監控價量

 |2011.02.21
139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因應全球糧食價格飆漲,行政院「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本周將召開第二次會議,據了解,專案小組將研擬一套監控雜糧作物措施,未來小麥、飼料玉米、大豆等雜糧進口流程,都擬由政府出面監控,掌握價格和數量,必要時也將與業者協商,把部分雜糧存貨當作安全存糧。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現在政府僅能依法掌握稻米數量,生產、銷售流向、價格,都由政府嚴密監控掌握,目前國內安全存糧達四十七萬公噸,是國內四個半月的消費量,高於聯合國的建議。

但雜糧等大宗物資就沒有這項機制,包括飼料玉米、小麥、大豆等,皆由民間企業自行進口儲存,向經濟部報關。即將召開的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第二次會議,將提出一套具體措施,包括何時標購、向那個國家購買、一年分幾次、購買數量等,都將訂出明確規範;一旦進口雜糧價格飆升,影響國內物價波動超過一定範圍時,政府將出面與民間企業溝通,將部分進口雜糧存貨,拿出來當作國家安全存糧。;不過進一步具體措施仍由經濟部統籌規畫,農糧署負責執行

官員並透露,將把黑豆列為鼓勵休耕地種植的作物,並由農試所挑選多收、高產、品質口感較差的稻米品種,當作飼料稻作,最快明年開始在國內試種,活化修耕地補國內雜糧作物不足。

進口雜糧價格狂飆,也使國內外食價格不斷上升,所謂「外食」就是「家外食物」,包含所有非民眾自己在家烹飪的熟食。舉凡小吃攤、冷飲店、餐廳、飯店,甚至連超商的微波食物都是。

行政院主計處表示,外食價格自去年第四季起漲,漲勢直逼歷史高點,且「只上不下」。官員舉例,就好像許多人自小吃到大的紅豆餅,單顆售價由五元一路漲到十元、十二元。

但學者仍認為,政府應該讓業者適度反應成本,不要破壞市場機制。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是全球性現象,雖然政府推出針對大宗物資減稅、嚴加查緝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因應措施,但對有效平抑物價的效果仍是十分有限,政府只要能防堵全面性的物價上漲,就算是「成功了」。

台經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則針對低收入戶表示,食物支出占其所得比重很高,受衝擊最大,政府應該針對這些人推出若干補助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