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元宵節民眾喜歡猜燈謎,漢語中有許多字音相同或相近字,在語言運用中常被用來互相借替,燈謎即是利用此原理;教育部線上字典有同音查詢功能,是猜燈謎的得力小幫手。
在吉祥話方面,大致是把人們對吉利祥瑞的渴望,寄託在帶有諧音關係的具體事物上,例如除夕團圓時,家裡都要擺上一隻魚,象徵「年年有餘(魚)」;吃年糕,代表「年年高(糕)升」;吃白蘿蔔(菜頭),代表「好彩頭(菜頭)」;把「福」字及「春」字的春聯倒著貼,代表「福到(倒)」、「春到(倒)」。
中國傳統建築的雕飾,也常見以「蝙蝠」象徵「福」,以「鹿」象徵「祿」,以「象」象徵「祥」,以「鯉」象徵「利」。
在詩詞及對聯的運用上,作家各顯功力與機智,例如唐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中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下句為「道是無『情』還有『情』」的諧音,是寓情於寫景;三國吳的名將呂蒙據說曾作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聯「缺一(衣)」,下聯「少十(食)」,借以道出自身的潦倒。
在歇後語方面,採取的是設題解謎的方式,例如「和尚打傘」喻「無法(髮)無天」、「外甥打燈籠」喻「照舊(舅)」、「孔夫子搬家」喻「淨是輸(書)」。
「諧音格」的謎語,其實也是相同的手法,例如「狼來了」射水果「楊桃(羊逃)」、「嗚呼哀哉」射成語「有口皆碑(悲)」、「書上有水」射宋代文人「蘇軾(書溼)」。
教育部表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中,「國語小字典」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提供同音字查詢功能,可以幫忙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