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的滋味

文/焦桐 繪圖/梁銘毅 |2011.02.07
1257觀看次
字級

臘八粥又稱「八寶粥」,佛門稱為「佛粥」,乃漢族歲時的傳統粥品,用米和果仁等八種原料熬煮而成。

相傳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佛寺效法佛祖成道前牧羊女獻乳糜傳說,以香榖及果實熬粥供佛。釋迦牟尼姓喬答摩(Gautama),名悉達多(Siddh罡rtha),相傳他在山林中絕欲苦行了六年,每天只靠一顆山楂和一粒米維生,已餓得奄奄一息;幸虧一位喚難陀阿羅的牧羊女發現了他,趕緊餵他大米奶粥,喝了這碗粥,他忽然如受甘霖,身體光悅,脫離了險境。悉達多三十五歲那年的臘月八日之夜,目睹明星而大徹大悟,立地成佛。

臘八粥可能源自宋代,徐珂《清稗類鈔》載:「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宋人筆記《夢粱錄》、《武林舊事》即有煮臘八粥的記載,不過當時的作法是在粥裡添加胡桃、松子、栗子、乳蕈及柿子,故曰「五味粥」或「七寶粥」,可見製作時需五種以上的原料。最早也較完整的文字記載應該是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這段記載很奇怪,竟和浴佛會連結在一起。按,浴佛乃僧人在釋迦牟尼生日,四月八日當天以水灌洗佛像之故。

直到清代,臘八粥才真正講究,用多種榖米、豆類和乾果熬煮。清代以雍和宮的臘八粥最出名,宮內熬粥的大鍋一次可煮百斤大米,專供皇帝和貴妃食用。徐珂記載了一首作於乾隆年間的〈臘八粥歌〉:

飽飫不思食肉糜,清淨恆願披緇衣。雲寒雪凍了無悅,轉用佛節相娛嬉。麞尹之稻粲如玉,法喜曉來炊作粥。取材七寶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稽首獻物仰佛慈,曰汝大眾共啜之。人分一器各滿腹,如優婆塞優婆夷。嗚呼!此日興慶節,冬青樹冷無人說。何如佛節永今朝,歲歲年年有臘八。

臘八粥源於佛教,流入尋常百姓家之後,逐漸改變最初的意思,成為溫暖人心的美食。凡是美食皆耐心仔細操作,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

八寶粥需以文火慢熬至少兩三小時,利於消化吸收,很適合童叟和脾胃虛弱者;由於粥裡的多種營養互相發揚,有效提高植物蛋白的利用,可謂養生美食。

《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胡謅臘八粥的故事給黛玉聽,說黛山林子洞的耗子精,打算偷廟裡的供品熬臘八粥,所述的果品有五種,加上豆子、米和香芋,倒是完全符合當時社會風尚。

此味總是出現在寒天裡,那熱氣騰騰的香氣,透露親情和懷念的意思。作家冰心的母親和外婆都在農曆臘八逝世,母親為了紀念外婆,每年農曆臘八都煮一大鍋給全家吃,也分贈親友和鄰居。冰心為了紀念自己的媽媽,也在每年這一天煮臘八粥給家人吃。她家的臘八粥「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裡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冰心的母親說,十八種乾果象徵十八羅漢,本用來供佛,後來才風行於民間,並藉此機會清理廚櫃,將剩餘的雜果煮給孩子吃。

台灣的臘八粥相對簡略多了。童年時母親到外地作工,我寄居在大姨家,數次吃過大姨煮的八寶粥,記得粥裡有紅豆、花生、龍眼乾、葡萄乾,熱呼呼的粥熱到心窩裡。那時候大姨丈已經過世,母親也斷然離開丈夫,獨力撫養我們兄妹;兩個失去丈夫的姊妹情深,母親知道可以依靠她的大姊,大姨果然疼愛我如同自己的孩子。

大姨巧智慧心,獨力經營小旅館,撫養表姊、表哥三個孩子;又是烹飪高手,是辦桌大廚,她煮的臘八粥最美味,是我一輩子都會感念的滋味。

蕭梁時僧祐《釋迦譜》記載釋迦牟尼「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凈居告訴牧羊女太子在林中,可去供養,這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華,上有乳糜」。可見這粥是神所奉獻,釋迦牟尼喝了神粥而成道。我幼年時喝了大阿姨煮的臘八粥,彷彿胸中湧生一股力量,想起來就元氣淋漓。(本文撰文者為「飲食關鍵詞」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