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農業技術進步舉世聞名,近年來不論是專利、商標、品種、技術,每年推出近二百種新技術,不僅國內廠商搶著技轉,連國外大公司也慕名而來,毛豆每年創造超過四千五百萬美元外匯。
光是技轉收益,就讓農委會旗下研究單位荷包滿滿,連研究人員都改開雙B轎車。
農委會統計,去年新研發的農業科技多達一百七十五種,技術技轉收入逼近超過六千萬台幣。
未來將整合相關技術,成為「套裝」研究成果出售,至少可創造單向技術兩倍以上的經濟效益。
農委會高雄農改場表示,早年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都是「無償提供」,成功研究了新品種、新技術後,直接送給農民使用;近五、六年來對智慧財產權、品種權重視,改變過去外界無償就可獲得新技術情況。
根據科技基本法規定,科技人員研發新技術,研究團隊可得到研發成果權利金百分之四十,由於農改場是公務單位,百分之六十的權利金繳庫,但四成權利金收入,對研究人員仍有不小的肯定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