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因素
和老年憂鬱症有關的生活事件包括傷慟、分離、急性身體疾病、親近的人生病或有生命威脅、突然無家可歸或必須要到安養院去住、重大財經危急、和家人及朋友的互動差、失去「有意義的他人」包括寵物等。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傷慟後幾個星期中會出現憂鬱症狀,但都會隨時間漸漸減少其症狀而不致發生憂鬱疾病 。
和老年憂鬱症有關的慢性壓力包括長期健康變壞、活動受限制、失去自主性、變得較依賴;感覺能力喪失(主要是視、聽感覺)或認知能力下降;房屋居住問題;家庭成員發生重大問題;婚姻不協調;社經地位下降;工作上出問題或退休;照顧家中慢性疾病患者或殘障依賴者等。
臨床症狀
老年患者比年輕患者有較多的身體症狀、較多死亡的意念;老年憂鬱症患者比年輕患者,有較多的激躁及睡眠跟胃口方面的症狀,且憂鬱症較嚴重。
老年憂鬱症病患經常出現輕微的認知障礙,在臨床上又稱為失智型憂鬱症或假性失智,或叫做「憂鬱性失智」。這種憂鬱症在臨床上表現出重度的病程,而其認知障礙主要侷限於記憶力、注意力、精神反應過程速度及概念方面之缺損。
患者可正確地知道其記憶力何時變差,也常抱怨記憶力差,不像失智症否認且輕忽記憶力變差的事實;當進行測驗時,憂鬱患者常答「不知道」,且隨伴有激躁不安的現象,而失智症患者則盡力去作答,但是幾乎都不正確,答錯了也不在乎。
此種老年憂鬱症嚴重時,很難與失智症鑑別,目前有一些研究用的方法可幫忙做鑑別診斷。有明顯認知障礙的老年憂鬱症患者,特別是簡易智能量表(MMSE)得分少於二十四時,在憂鬱症狀治療痊癒後,必須小心的追蹤發生失智症之高危險可能性。(中)
(作者為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委員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