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當我知道被騙時,就會在心裡咒怨騙我的人,例如房東想賣房,所以騙我提早解約,當我後來得知他的用意,就覺得這種騙子的房子應該永遠賣不出去,或是賣出去反而虧錢;或是買東西後,得知對方在我身上「賺很多」,也會咒他生意不興隆。其實我也很想釋懷,但,要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執著?
福報禪師答:很多人都自以為「嫉惡如仇」,其實那是為因自己一時的損失,或者覺得某人的行為不符自己標準,而產生的一種仇視心態。但不能一樣有「仇」字,就把仇視和嫉惡如仇等同視之。嫉惡如仇最早出現在〈舊唐書‧孔緯傳〉,形容孔緯這個人「器志方雅,嫉惡如讎」,意思是一個人大器、心志高尚,因而敢對社會不公平的事提出不平之鳴,能伸張公理正義。你要不要先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器志方雅」,然後再來看看你的咒怨心態是不是就叫「嫉惡如仇」?
我們不得不說,房東的行為,的確有失誠信,非常不可取;但話說回來,也有的房東因為遇到不好的房客,拖延房租的,破壞建築的,驚擾四鄰的,甚至用來犯罪的……,當房東不得不採取止血措施,又不好意思傷了房客的自尊心,只好謊稱要賣房,請房客提早解約。可見,房東與房客之間,是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尊重與包容的。若你自認具備了當一名好房客的條件,那恭喜你不用再跟這種不好的房東往來。
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執著,佛法說人有百種基本心念,其中三種叫「忿、恨、惱」,基本上都是因遭遇不如己意的事情,心生委屈而產生怨恨,甚至起心動念,這都是瞋心所致。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因此,你的咒怨不能影響對方,而是傷害了自己;別人的不正當行為,你卻放在心上加倍懲罰自己,值得嗎?釋懷別無靈藥,放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