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手術後到恢復正常活動前,有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潛在危險,那就是久臥造成的深層靜脈栓塞,醫師指出,依照手術影響的活動程度,警戒時間約為術後二周至五周,期間應使用抗凝血劑藥物來預防;若已產生靜脈栓塞,用藥治療至少需持續三個月,否則有近半機率復發。
亞東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邱冠明表示,雖然血栓最常見於腿部靜脈,造成腿部腫脹、疼痛、皮膚變色,不過有些生長在近端的血栓,可能沿著靜脈血管往心臟方向流去,再被心臟打出到肺部,血栓若卡住較細微的肺動脈,造成血管堵塞,就會造成致命的肺栓塞,危險性在心血管疾病中,僅次於心肌梗塞與腦中風。
進行重大骨科手術的患者,手術成功不代表完全平安,邱冠明提醒,靜脈栓塞的風險不只在住院期間,只要還未能恢復正常活動,都應透過復健以及預防用藥,避免發生靜脈栓塞。像置換膝關節者,警戒時間至少為術後兩周;置換髖關節與椎間盤手術者,警戒時間五周。
傳統治療靜脈栓塞的方法,是合併使用針劑與口服抗凝血藥,邱冠明分析,針劑的肝素需以幫浦注射、定時監測,多半在住院期間才使用,但是傳統的口服藥成分屬於維他命K拮抗劑,容易與其他藥物、食物交互作用,導致出血的後遺症,因此無法讓患者願意長期服用,但六十年來未能有突破性的取代藥物。
現在有另一種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擷取兩種傳統藥物的優點,邱冠明表示,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本月刊登一項台灣也參與其中的大型跨國臨床試驗成果,發現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比傳統治療法,更能有效預防靜脈栓塞復發以及肺栓塞的發生率;試驗者對新藥的耐受性也較好,較不會出現中途停藥的情形。
邱冠明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除了對預防靜脈栓塞有幫助,由於血栓可能因心房顫動而產生、血栓也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因此預期未來也對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