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辛巴威契達默悠基督教醫院(Chida-moyo Christian Hospital)走廊前,排隊求診的人龍有數公里長;為換取醫師診療和藥品,有些民眾帶著雞、山羊和玉米前來,不過多數人頭頂著一袋花生。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自國際貨幣基金(IMF)二○○八年估計,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率達到驚人的百分之五千億高峰後,契達默悠醫院和無數的辛巴威民眾就開始採取以物易物方式,以實物交換診療服務。
契達默悠醫院的附屬教堂堆滿帶殼花生,遠看彷彿一座巨大的沙丘(見圖/取自網路)。院方拿這些花生製成花生醬,加進病患的早餐穀片粥裡,塗在午茶的點心上,甚至晚餐時加到蔬菜裡調味。
這家醫院經營艱困,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克勤克儉,橡膠手套一再消毒重複使用、用藥罐裡的填充棉花沾酒精為病患消毒。
辛巴威在總統穆加比的長年統治下,經濟日益衰退,直到二○○九年初聯合政府成立,經濟才告穩定。辛巴威去年改以美元取代原有貨幣,通膨率降至僅百分之三點六。
不過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辛巴威仍有很長的一段路得努力。在聯合國統計收入資料的一百八十三國中,辛巴威仍是最貧窮的國家;將衛生、教育和收入三方面的政府措施統合來看,只有三國的現況比四十年前還糟,其中之一正是辛巴威。
辛巴威人口大多居住在鄉村地區,他們手中持有的現金非常稀少,診療費是這群人享有醫療照顧的主要障礙,因此契達默悠醫院仍允許病患以物品交換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