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早在民國九十一年就通過環境評估審查的台二十六線安朔至港口路段,因有破壞阿朗壹古道、海龜產卵路線之虞,屢遭到環保與地方人士反對。公路總局遂更改設計,改在沿線闢建兩座隧道,以減緩人車停留對環境破壞,昨天經環保署審查通過該項環評案。
這項環評變更設計案歷經六次初審會審查,兩次提交環評大會決議退回專案小組重審,是近年少數歷經官員、環評委員反覆討論的案例。
台二十六線由屏東楓港到台東安朔,全長約九十一公里,主要分成三段,約有十二公里與瑯嶠卑南古道中的阿朗壹古重疊,且該路海岸是全台唯一未有公路行經的路段,沿途有四十多種保育類動物與植物,是台灣僅存海龜會上陸產卵處,其中南田海岸還盛產南田石,被喻為「台灣最後的海岸線」。
為了保留台灣海岸最後一塊未開發地,環保團體與地方人士強力反對闢建道路,因此使得台二十六線安朔至港口段遲未動工,經公路總局多次修改設計,將其中部分路段改為隧道,並縮減路寬,昨天第三次送環評大會叩關。
昨天環評大會上,包括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綜計處長葉俊宏在內的環保官員皆認為,環團、地方人士都主張該案不開發,已非屬環評職責之內,且開設隧道的地質條件嚴峻,恐對環境有破壞之虞,力主環評不應通過該案。
不過,多名環評委員認為,台二十六線開闢兩座隧道取代平面道路,將可使用路人減少停留,道路可供用路人快速通過,不致對環境造成重大破壞。因此決議通過該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