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美國肝病醫學會一項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干擾素針劑的治療效果,比口服抗病毒藥物更好,能徹底根除B型肝炎,有效避免復發風險。
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全台超過三百萬人感染B肝,嚴重者會引起肝癌,但實際接受治療的比率卻相當低。長庚基隆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簡榮南表示,許多B肝患者花一兩年治療,乖乖打針或吃藥,忍受藥物副作用,但病毒仍舊復發,讓人灰心,而中斷治療。
簡榮南指出,目前B肝治療分為兩大類,一為口服抗病毒藥物,一為長效型干擾素針劑。由於口服方便,副作用較低,所以九成五B肝患者都選擇口服藥物。
但是臨床發現,國內B肝患者平均服藥三年或三年以上,e抗原轉陰率約二至四成,但停藥後,肝炎復發機率也是二至四成。換句話說,即使患者積極服藥,也未必能達到停藥目標。
日前美國肝病醫學會舉辦年度研討會,一項有關B肝治療研究結果發現,注射長效型干擾素四十八周的B肝患者,e抗原轉成陰性的比率可達百分之三十六,停藥後五年表面抗原(S抗原)清除率達百分之十二。
簡榮南解釋,S抗原清除也就是消失,表示患者被治癒,屬於健康帶原者,體內沒有病毒,也不會傳染給其他人。
簡榮南指出,如果美國這項研究未來被國際醫界所認可,建議台灣延長長效型干擾素給付時間,讓患者接受滿一年(四十八周)治療,平均省下近二十萬元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有機會能徹底擺脫B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