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小智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從幼兒時期就對快速旋轉、高度攀岩、跳水游泳等劇烈的運動有高度的興趣。然而,朋友告訴我,當他們帶小智到山上度假時,由於他們上山的時間晚了,山裡到處都是濃濃的霧氣,路上也沒有人煙,車內的大人都收起玩笑的心情,提高警覺專心開車,希望安全到達目的地。車廂裡的氣氛似乎也影響了小智,小智感受到爸媽緊張的心情,情緒也焦躁了起來,一直吵著要回家,不願意再繼續趕路了。
當天晚上,朋友一家在山上行走時,漆黑的山路也讓小智格外緊張,一邊走、一邊說路好黑,還聯想到媽媽曾經說過的故事〈虎姑婆〉;擔心樹林裡會突然跳出一個虎姑婆來咬他,而一直要媽媽抱抱。朋友看平時膽子很大的小智竟然這麼害怕,為了化解小智不安的情緒,就開始帶著小智一邊大聲唱歌、一邊小跑步壯膽;等到了住宿的地方後,小智放下了緊繃的情緒,竟然告訴媽媽:「媽媽!沒有關係,不用害怕,我保護你,我們已經成功逃出樹林了。」看著小智認真的表情,朋友似笑非笑,他知道小智已經不害怕了,他也相信,往後小智如果又遇到黑暗的森林,一定能順利化解內心的恐懼。
其實,孩子的恐懼心理,因年齡而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剛出生的寶寶不怕黑,因為當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黑暗,嬰幼兒的憂慮大多來自生理與安全感不被滿足,可能是肚子餓或看不到熟悉的臉孔。而三歲以上的孩子,因為想像力豐富,可能會因為故事中的怪物而怕黑或討厭關燈睡覺;有些孩子因為有被小狗追或咬到的經驗,而對動物心生恐懼;更有些孩子,則是因為看到大人一見到蟑螂、老鼠就大叫,自然也就對這些昆蟲心生恐懼。
到了小學左右,孩子從媒體報導或師長的教導中,學得更多的恐懼。這時期的孩子,除了會對陌生環境產生戒心,還會擔心死掉、災難等意外事故的發生,因而不敢坐飛機、攀爬或獨處……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孩子的恐懼,也被他的天生氣質所影響,有些孩子天生膽小或想像力太過豐富,自然也就容易把自己的恐懼放大,因而對各種事物退縮。
適當處理孩子的恐懼心理,可以說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以後一切想像就會自然消失,而對孩子的恐懼置之不理,某些恐懼就會在孩子心中滋長而變成陰影,影響孩子日後的生長與性格發展。
因此,當孩子出現恐懼時,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恐懼源,傾聽孩子恐懼的最主要原因,若孩子因為擔心怪獸出現而怕黑,父母應該耐心的提供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幫助孩子克服未知的想像世界;或者,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玩手電筒或捉迷藏等遊戲,讓孩子熟悉環境;當然,還要給予擁抱和支持,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此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則,除了要避免經常恐嚇孩子之外,也要經常帶孩子嘗試各種新事物,免得孩子從小被過度的保護與隔離,往後自然沒有勇氣面對各種挑戰。
親愛的父母,您的孩子也經常莫名的擔心或害怕嗎?別忘了把握當下的好機會,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培養勇敢與自信心喔!